笔趣窝 > 铁血山河之龙武天下 > 第228节 商战对策

第228节 商战对策


  晋商、徽商、粤商(以潮商为中坚),合称“三大商帮”,是清朝中国时的三大商业巨头,在此三者之下的便是苏商和浙商,以上五者合称“五大商帮”。这五大商帮里,晋商、徽商、粤商是比较传统的商业集团,苏商和浙商是后起之秀,崛起于清朝中后期,形成这种“长江后浪推前浪”局势的主要原因正是西方列强用巨舰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让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地接受现代化潮流的冲击,西方列强一方面从中国掠夺走大量财富,一方面也给中国“有意无意”地带来了现代化、工业化的思想理念和技术,众所周知,晋商主要是搞茶叶贸易的,苏商、浙商主要是搞丝绸纺织贸易的,在学习到西方人的那套机械化、流水线工厂作业生产方式后,苏商和浙商迅速将其应用于丝绸纺织,丝绸自然是可以用工厂作业方式生产出来的,但茶叶就难以做到了,茶叶必须以人工作业为主,于是,苏商、浙商纷纷开办工厂,极大地提升了丝绸纺织业的产量,从而赚到了更多的钱,实力和势力得到飞速发展,逐渐地超越了因为难以使用工厂作业方式进行生产和思想比较保守而基本上原地踏步的晋商、徽商等传统商业集团。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晋商、徽商、粤商瓜分了中国商界十之七八的天下,其中,晋商最强,雄踞着中国商界大半壁江山,清朝中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主清一色都是山西人,他们的总资产超过5亿两白银,苏商和浙商处于萌芽状态,太平天国运动不但把中国的政界、军界等领域进行了一场狂风暴雨式的大洗牌,也对中国的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五大商帮里,徽商由于老家安徽省一开始沦为太平军和清军的前线交战区,后来又完全地成为太平天国的领土,饱受战争以及洪秀全那套经济政策的破坏和摧残,人员大量死伤逃难,财产损失惨重,因此而元气大伤,近乎一蹶不振;晋商和粤商因为老家山西、广东二省基本上没有受到战火波及(晋商不但在实力和势力上是最强最广的,在这件事上也是最幸运的,山西省境内几乎没有反清起义军,而广东省境内的反清活动则是遍地开花,就连太平天国也是从两广起家的,另外,广东省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前线战场,广东省在清政府战败后赔款给英国时承担的赔款比例也是各省里最大的),甚至还发了战争财,所以,晋商、粤商不但没有像徽商那样走向衰弱没落,反而在战争中愈发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至于苏商和浙商,因为江苏、浙江二省受战争破坏不大(太平军占领此二省时十分顺利,没有跟清军打拉锯战、持久战等破坏性很大的战事),洪秀全的那套经济政策给江苏浙江二省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是很重(天京变乱爆发前,夏华在江苏省、浙江省境内都有地盘,从而保护了大批的苏浙商人),加上夏华掌权后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工商业经济,使得苏商、浙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机,跟晋商、粤商一样发展得“红红火火”。眼下,晋商在北方继续称霸,仍然稳居清政府的“第一经济顶梁柱”地位,还是北方清军的最大经济来源(北方清军一旦顶不住,太平军/华夏军就要北渡黄河,晋商老家就要不保了,晋商自然非常清楚这个道理),粤商在南方称雄,还成为南方清军、湘军集团与西方列强进行军火贸易的中间商,是清政府的第二经济顶梁柱;苏商、浙商、徽商因为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已经全境成为夏华的地盘,所以都成为听命于夏华的商帮财团,三者混为一体,被称为“长三角商帮”或“华东商帮”,此三者里,苏商和浙商是主体并且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徽商由于实力、势力大不如前而成为了前两者的附庸,因此,这个三帮集团又被称为“江浙商帮”或“江浙商团”——夏华在私下里称其为“包邮区商帮”。

  五大商帮里,一北一南的晋商和粤商是听命于清政府的(粤商已经存在对清政府“听调不听宣”以及投靠湘军集团的迹象),东部的苏商、浙商、徽商则是听命于夏华的,但双方并不是楚河汉界、互相老死不相往来,打仗是一回事,做生意是另一回事,长三角商帮可以半公开地把夏华治下出产的商品贩卖到清政府统治区,晋商和粤商也可以半公开地把清政府统治区内出产的商品贩卖到夏华治下,长三角商帮在清政府统治区内有业务、有商铺,晋商和粤商也在夏华治下有业务、有商铺,毕竟,满清需要夏华这边的很多东西,夏华同样需要满清那边的很多东西,允许和支持这种“跨国贸易”对双方的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都是很有好处的,就算咸丰或夏华不同意,根据“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商人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这条原则,双方商帮还是会进行贸易来往的,这是不可避免、无法断绝的。

  如今,不但双方的军队开战了,双方的商帮也开战了。

  “这帮奸商、腐儒、刁民!真是气煞我也!”明王府的会议室内,钱江气急败坏。

  陶桄暗暗想笑地看着钱江,故意地调侃道:“钱部长,那帮闹事的商人口口声声地说‘大明王身边出了奸臣,给大明王出坏主意’,真不知道他们口中说的这个‘奸臣’到底是谁啊?”

  钱江面红脖子粗:“是我钱某人又如何?过去几千年,官府都是不跟商人征收商业税的,那是因为以前的商业还很原始,规模不大,没有收税的必要和价值,如今,商业越来越发达,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商人们一个个大赚特赚、日进斗金、富得流油甚至富可敌国,官府岂有不跟他们收税的道理?明朝是怎么灭亡的,还需钱某人多说?农民穷得饥寒交迫,商人富得酒池肉林,但明朝只跟农民收农业税,却不跟商人收商业税,以至于既未解决国库空虚问题,还逼得农民纷纷造反!如今,难道我们要重蹈明朝的覆辙?”

  陶桄收起谈笑神色,表情凝重地点点头:“确实如此。明末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党明争暗斗,魏忠贤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他好歹在给自己捞钱敛财的同时还帮助皇帝从富商巨贾身上征收到不少赋税,缓解了国库空虚问题,至于东林党么,他们大部分人本身就是官商集团的成员,自然极力反对增设商业税,崇祯杀了魏忠贤后,再也没人帮他从富商巨贾身上征收到赋税了,东林党满口忠义、家财万贯同时一毛不拔,以至于崇祯不得不加大跟农民征收的赋税,最终既没有足够财力平定内忧外患,又逼得农民不断造反。对此,我们确实必须引以为戒。”

  “这帮奸商还挺狡猾的。”左宗棠啧啧地开口道,“你们看他们打出的旗号,矛头并没有对准明王,而是对准‘明王身边的奸臣’,由此可见,他们很清楚他们在明王治下如果公然反对明王,等于找死,因此,他们采用了迂回战术,一方面装作不反对明王的样子,一方面却又毫不客气地给明王添乱捣蛋。”

  主持会议的夏华望向同在现场的转轮堂山东站站长范乾坤:“查清楚了没有,到底是谁在带头闹事和在背后策划?”

  范乾坤肃然地报告道:“查清楚了,是山西的范家、亢家、渠家、曹家、常家。”

  “呵…”钱江冷哼一声,“都是晋商巨头啊!”

  夏华看着范乾坤:“你粗略地说一下这五家晋商的情况。”

  范乾坤道:“这五家晋商正是排名全国第一至第五的五大巨富家族,其中,范家、渠家、曹家、常家都是发迹于明末清初,靠着在当时清国境内为满清权贵做生意或从明国境内走私铁器、粮食等物资甚至贩卖人口到清国境内而大发横财的,满清得了天下后,自然对他们‘关照有加’,使得他们的生意更上一层楼,拥有普通商人望尘莫及的特权优势,其中又以范家得宠程度最高、敛财数额最巨,曾被清廷赐予正二品太仆寺卿官衔,既成为皇商又身兼高官,名噪一时、无人可比,号称‘八大皇商之首’,范家之所以如此得宠,乃是因为范家在明末清初时,最为积极卖力地给清国走私物资(历史上,范家是唯一进入《清史稿》的商人家族);亢家跟另外四家不同,亢家是盐商出身,因为拥有‘皇商’特权,所以北方盐业几乎被亢家独霸垄断,亢家与扬州盐商关系密切,双方利益一体,明王您整治扬州盐商让亢家损失惨重,使得亢家对您恨之入骨。”

  “原来如此…”夏华摸摸下巴。

  “两千岁,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钱江急切地请示夏华。

  “怎么办?”夏华笑道,“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你们这些专业人士操心的事么?”

  钱江杀气腾腾:“杀一儆百!杀鸡儆猴!这帮奸商还真以为我们怕他们不成?警察如果顶不住,那就调动军队上!一顿火枪火炮下去,谁还敢闹事?”

  陶桄连忙道:“此举万万不可!如果只是一小撮奸商搞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不法行为,我们出师有名,自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绳之以法,但是,眼下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老百姓受到他们的蛊惑、诱骗、煽动,跟他们一起闹事,俗话说得好,法不责众,更何况,我们的军队是不可以对自家老百姓开枪的。”

  “说得对。”左宗棠表示赞同,“一旦我们调动军队进行镇压,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如此,明王的声誉将会受到极大影响,敌对势力也会趁机借题发挥,对我们大大不利。老百姓往地上吐痰,一鞭子上去还算合情合理,老百姓抗议重税,一鞭子上去只会适得其反,虽然老百姓抗议重税是被欺骗利用的。”

  “那怎么办?”钱江火急火燎,“就这样眼看着他们无理取闹?”

  左宗棠看着钱江,脸上露出一个有些玩味的笑容:“其实,解决这件事情也好办,只需一样东西即可。”

  钱江惊奇地道:“什么东西?”

  左宗棠呵呵一笑:“你脖子上的东西。”

  钱江一愣,随即有些尴尬,也有些惶恐。

  左宗棠笑道:“那些商人不是高喊着要废除商业税,要打死明王身边给明王出坏主意的奸臣吗?那么,就借你脑袋一用喽!”

  钱江顿时不知所措。

  夏华笑道:“左公,您就别拿钱部长开心了。钱部长你放心,本王不是曹操,不会借你脑袋的。就算借你的脑袋,也没什么用啊,那些商人要求废除商业税,能废除吗?一旦废除,本王哪来的银子用于多如牛毛的各种开支花销?难不成跟崇祯一样加重农业税?”

  钱江暗暗地松了一口气,他随即有些愤愤不平地道:“属下真想不通,明王您一心为国为民,在老百姓身上投入不计其数的银子,只要是长了眼睛和良心的人,都应该知道您的好,老百姓应该死心塌地地拥护您啊,怎么会如此轻而易举地被那些奸商给煽动起来呢?”

  陶桄道:“这话说得不全面。明王在老百姓身上投入不计其数的银子,做了无数惠民的好事,老百姓当然知道,广大农民是拥护明王的,广大工人也是拥护明王的,在这起风波里,农民和工人基本上没有参加闹事,闹事的是那些商人雇佣的伙计以及伙计的亲属家人,对于这种人,明王的惠民之举是难以直接福泽到他们身上的,明王减轻赋税、鼓励工商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等,直接受益的是那些商人,他们因此而大赚特赚,那些伙计是受雇于商人的,给他们发工资的是商人,不是明王。商人赚多少银子跟他给自己伙计发多少工资,不是等号关系。那些商人,享受着明王的优惠政策,赚的银子比以前更多,但发给伙计的工资却更少,最后把责任推到明王头上,说明王征收商业税让他们赚不到银子,只好降低发给伙计的工资,如此,伙计怎么不义愤填膺?”

  钱江气得咬牙切齿:“这帮奸商!良心简直流脓了!一方面吃着明王的饭,一方面还要砸明王的锅!一帮狼心狗肺、不知廉耻的东西!早知如此,真应该让他们被洪秀全统治一番,让他们常常抄家杀头的滋味,这样,他们才知道好歹,才知道明王对他们是何等的客气优待!”

  一直没有开口的胡雪岩开口道:“两千岁,首先,我们要稳定人心,不能让更多老百姓受到他们的蒙蔽,广大老百姓人心惶惶,他们现在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到,那些故意不卖的商人们口口声声说是因为你征收商业税导致他们生意无以为继,从而不得不关门,继续下去,老百姓必然越来越焦躁不安,甚至更加倒向那些人,认为你是他们买不到生活必需品的罪魁祸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好在,闹事的也就是苏鲁二省大部分地区,我们可以从安徽、浙江、湖北、江西等地通过长江和大运河运送大量生活必需品输入闹事地区,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稳定人心,同时,大量地采购闹事地区农民手里的农产品等,运入城内出售,那些奸商自己不卖东西,难道还能阻扰官府卖东西?如此,也能减缓农民的经济损失,又能让我们不至于花费太多资金,还可以进一步地赢得农民的支持以及挽回城市居民对官府的信任和拥护;其次,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场风波的背后主谋是晋商集团,晋商称雄天下足足四五百年,财力非常雄厚,他们的资产是清政府都比不了的,好在,我们这边的苏商、浙商、皖商(皖商这个新称呼指的是在近乎一蹶不振的徽商的原先基础上因为得到夏华扶持而重新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化色彩的新安徽商帮)发展得不错,并且都是心向我们的,我们可以联系江浙皖三省商界首脑人物,坦明我们需要他们的帮助,属下相信,他们不会拒绝的,并且会积极地支持,因为苏鲁二省既然商人集体罢市,对于三省商帮而言,就是趁机进取市场空缺的、把晋商赶出苏鲁二省、将其取而代之的大好机会,他们必然心动,我们还可以承诺,官府此时资金吃紧,他们在此时向官府雪中送炭,官府事后必定给予丰厚回报。两千岁,这种商人罢市对于发动者自身而言,也是充满危险和变数的,搞得好,可以大赚一笔,搞不好,血本无归,耗下去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自损两千。他们想耗下去?我们就奉陪到底,每耗一天,他们都会承受很大损失,日积月累,看他们到底能够撑到几时!况且,他们内部也必然不是铁板一块的,商人都是逐利的,要是看不到可以大赚一笔的苗头,他们中就会有人沉不住气,继而带动更多的人沉不住气,最终土崩瓦解;还有,必须想办法揭露他们的阴谋,他们口口声声说两千岁您设立了沉重的商业税,导致他们无利可图,被迫关门停业,我们必须向公众说清楚,两千岁您设立的商业税并不沉重,恰恰相反,您出台了那么多的优惠政策,让那些商人赚的比以前还多…”

  夏华听得微微点头。

  左宗棠道:“两千岁,这场风波其实颇为蹊跷。晋商虽说是满清那边的商帮,但天底下商人都是有着共性的,那就是逐利,我们没有禁止晋商在我们这边做生意,他们在我们这边照样可以赚钱,谁会跟银子过不去?特别是商人。晋商似乎没有充足的理由跟我们玩弄这招,但他们却干出来了,并且五大晋商巨富一起联手行动,他们难道不知道他们这么做必定触怒我们?因此,我觉得此事十分古怪。”

  夏华笑起来:“左公跟我不谋而合。我也觉得这事有些莫名其妙,我允许晋商在我这里做生意,他们感激我、小心行事、闷声发财还来不及,怎么会跳出来跟我对着干?看他们的架势,明显是有预谋、有组织的,因此,我觉得此事不简单。”

  左宗棠也笑了:“两千岁你的意思是…”

  夏华冷笑一声:“晋商在我地盘里的生意只是这个集团的一小部分,他们想要靠着这么一点势力就跟本王发动经济战,毫无疑问,晋商要从别地、从老家不断地向我地盘里的分支势力进行输血以此维持这场经济战,但是,本王的地盘是公共厕所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本王马上命令前线各部,封锁所有进出通道,严防死守,只准进,不准出,晋商要跟本王玩,就要不断地砸银子,好啊,本王欢迎他们把银子砸过来,越多越好,本王正发愁缺银子花呢,最好用银子把本王活埋了,但想把银子带走,对不起,没门!”

  左宗棠爽然一笑:“关门打狗,好!”他随即又神色肃然地道,“两千岁,胡行长刚才的分析固然条理清晰,但最后一条却不大妥当,就是揭露那帮奸商的阴谋,明明赚得盆满钵满,却嚷嚷着税赋太重,我们不能这么做,第一,解释不清楚,广大老百姓根本搞不清这其中的门门道道,我们说那帮奸商一年赚了一百万两,他们一口咬定一年只赚一万两,还可以拿出精心伪造的账本,老百姓会看得晕头转向,我们还要慢慢地给他们挨个挨个地查账么?这样,要搞到什么时候?老百姓能分辨清楚到底谁对谁错?搞到最后,我们跟那帮奸商各执一词地吵吵嚷嚷,老百姓只会愈发地糊涂,那帮奸商又极其擅长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伎俩,如此一来,我们更加不利;第二,我们不能跟他们针锋相对,他们出招了,打出的旗号是‘反对重税’,我们如果跟他们在‘税到底重不重’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只会陷入处处被动之中,不能一直是他们进攻、我们防守。我们完全可以避开这个关键点,采取迂回战术,揪出他们别的见不得光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到时候,老百姓的注意力就被转移了。还有,在这场风波中,浑水摸鱼的混蛋实在太多,抗议重税没问题,但趁机作奸犯科,那是赤裸裸地违法!因此,必须杀一批、抓一批以此震慑人心!但是,杀的理由、抓的理由绝不能是‘因为他们抗议重税’,那样子,我们就真的百口莫辩了,坐实了‘我们设立重税’的罪名,让奸商们更好地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说白了,你抗议重税没有问题,但你趁机打砸破坏、杀人强奸,抓你杀你,你不服也得服,老百姓也会支持。”

  夏华击掌称赞:“左公不愧是左公,果然老谋深算。”他看向范乾坤,“立刻查清楚范家、亢家、渠家、曹家、常家的屁股上到底有多少屎,要找到他们表面上抗议重税实际上受清廷指示在本王治下恶意搞破坏的证据,再找到他们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伪造私钱假钱等不法勾当的证据。”

  左宗棠抚须笑道:“说清廷没有在背后搞鬼,打死我都不信!只要找到范家等五大晋商巨富其实是受清廷指示在我们领地内搞破坏的证据,到时候公布于众,老百姓必定一片哗然,人心立刻倒向我们,老百姓哪里还会关心什么重税不重税,他们只会愤怒原来鼓动他们进行抗税的这帮人竟然是居心不良的清廷走狗,既然这帮人不是什么好东西,自然的,什么重税也就是他们攻讦明王的无稽之谈了。”

  夏华嘻嘻一笑:“就是这样的。范乾坤,尽快把这件事办好。”

  “喏!”范乾坤急匆匆地离去。

  陶桄说道:“至于那些儒生…怎么办?”

  夏华无奈地道:“都是读书人,自然要对他们以理服人了,我打算亲自前去曲阜。”

  左宗棠笑道:“看样子,明王是打算效仿诸葛亮‘舌战群儒’了。”

  夏华笑道:“但愿我能跟诸葛亮一样雄辩服人吧!”

  开完这场制订对策的会议后,夏华走出会议室,看到傅善祥拉着一名女子正在快步而来,两人有说有笑。见到夏华后,傅善祥立刻一脸自豪地道:“喏!这位就是明王喽!”

  “见过两千岁!”那名女子轻轻盈盈地向夏华施了一礼。

  夏华点头回礼,望向傅善祥:“这位是…”

  “她就是那位‘潇湘第一美人’黄淑华呀!”傅善祥掩口笑道。

  黄淑华顿时脸颊发红:“傅姐姐,什么第一不第一的,那都是外人随便说的。”

  夏华看了看黄淑华,只见她长得天生丽质、眉目如画,确实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美貌佳人,不过,夏华早就不是什么“纯情小男生”了,当然不会看到漂亮姑娘就脸红失态,他就只是看了看,然后重新望向傅善祥:“你们两个怎么这么亲密?”

  傅善祥笑道:“得知淑华妹妹投奔我们后,我深感好奇,立刻过来看她顺便采访采访她,结果我们俩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淑华妹妹说她非常想亲眼见一见天下闻名的大明王两千岁,我就带她过来喽!”

  “采访?”夏华想起了,自己的这位三夫人还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对了,我问你一下,我们的《中外新闻》现在每期销售多少份?”

  傅善祥想了想:“大概三万份。”

  “这么少?”夏华有些吃惊。

  傅善祥露出一个无奈的表情:“已经很多啦!”

  “可我们中国有这么多人啊?”

  “人是多,但九成九以上都是文盲啊,你让他们怎么看报纸?三万份里,倒有四五千份是在中国的外国人买的。”傅善祥解释道。

  夏华抓抓头:“难怪老百姓那么容易被蛊惑煽动,我还恼火宣传工作怎么做得这么差呢,原来是我忽略了,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文盲,根本就不看报纸,也看不了什么宣传单之类的东西,跟他们讲道理又费时费力,唉,这么一来,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在老百姓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宣传工作呢?”

  “很简单啊!”一个声音从夏华身后传来,是左孝琪。“对症下药不就可以了?”左孝琪表情轻松。

  “对症下药?怎么对症下药?”夏华问道。

  左孝琪用略微带着一点鄙视的眼神看着夏华:“现在的老百姓,九成九以上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并且思想普遍愚昧而顽固,你跟他们讲道理,等于鸡同鸭讲,他们也不耐烦听,你出版报纸之类的东西,他们又不识字、看不懂,那么,老百姓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干活以外,对什么最感兴趣?看戏啊!你可以组织一批人手成立戏剧宣传队,在演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你要跟老百姓讲的道理灌输给老百姓,老百姓既容易接受也愿意接受,看戏,他们很喜欢,并且肯定会看得津津有味。”

  夏华一拍大腿:“我靠!左秘书,还是你聪明!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他思路顿时大开,在这个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没有手机、没有收音机、没有网络的时代里,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娱乐十分匮乏,看戏是他们最大的、最主要的爱好,如果组建这种戏剧宣传队,深入群众表演宣传性戏剧,肯定效果极佳,老百姓既主动地要看,也会很直观地被宣传成功。

  “这事就交给你了!”夏华兴高采烈地吩咐左孝琪,然后急匆匆而去。


  (https://www.bqwowo.cc/bqw164165/8421168.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