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铁血山河之龙武天下 > 第206节 货币问题

第206节 货币问题


  虽然太平天国和满清的的高层们没有几个人具有真正的现代经济意识,但是,正所谓“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双方的战争不可避免地不只是军事上的、政治上的等,还有经济上的。西方有一句堪称至理名言的谚语,“打仗,第一需要钱,第二需要钱,第三还是需要钱”。为了维持战争和获得战争胜利,太平天国和满清的最高领袖都为了银子而发愁得焦头烂额。东京(原南京)城内,夏华整天发愁银子;北京城内,咸丰皇帝也整天发愁银子。

  在银子这件事上,比起拥有“超越时代”思想以及各种堪称旁门左道的捞钱手段的夏华,咸丰确实苦得多。

  宋、元、明三朝都是发行纸币的,但清朝自开国以来迄今为止两百多年都没有发行纸币,清朝的货币就是金、银、铜,三者其中,金钱在市场上基本上不流通,因为黄金价值太高昂,超出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并且此时黄金产量很低,使得此时的黄金虽然“最值钱”,但只是一种被视为用于国家战略储备的贵重金属和特殊物品(清政府不太具有这种意识,其国库里没有多少严格意义上的黄金储备)以及权贵富人们积敛收藏起来用于保值、装饰的贵重物品,真正流通的货币是银钱(银两、银子、纹银、宝银/银元宝等)和铜钱(铜元、铜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太平天国跟清政府不存在“货币差异”的问题,因为太平天国也使用银钱和铜钱,双方货币一样,都是以白银为主体。说到底,白银跟黄金一样,都是贵重金属,都是“硬通货”,别说放在同属于中国范围内的清政府和太平天国,就是放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国家,都是实实在在、无国抗拒的,所有政府、所有人都接受和承认白银的本身价值以及白银本身价值带来的货币价值。在秦朝和秦朝前,银钱还不是货币,都是铜钱或其它的铜质货币,从汉朝开始,银钱逐渐地成为货币,但使用率较低,更多时候还是以铜钱为主,这是因为中国本土产银量不高,受到生产力的限制,开采不出足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白银。银钱在中国开始真正被大规模使用,是到明朝、清朝时,并且还是搭了欧洲人进入大航海时代的“顺风车”。当时,西班牙成为全球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的只有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殖民地遍布全世界,西班牙人在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地区)发现了巨额的银矿,以此而铸造了不计其数的“西班牙银元”,成为当世的“国际货币”。明朝国库的白银,少部分是来自国内开采、跟周边国家的贸易,大部分都是跟西班牙人进行贸易而获得的西班牙银元,从西班牙人那里获得的白银也在客观上给财政萎靡的大明帝国续了将近一百年的命(比如万历三大征,每场都消耗了不计其数的资金)。在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西班牙银元已经成为中国境内流通和中国对外商贸时的主要货币,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在向英国政府进行赔款时就是用西班牙银元作为货币单位的。时过境迁,西班牙帝国已经衰落了,原属于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取得了独立,墨西哥政府开采本国境内原本被西班牙人开采的巨额银矿,铸造出大量的“墨西哥鹰洋”,取代原先的西班牙银元,成为此时的“国际货币”,流通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

  太平天国此时是有自己的货币的,被称为“通宝”和“圣宝”,除了这两种,还有太平天国花钱、太平天国大花钱、太平天国背圣宝等十多种不用于市场流通而是作为镇库、储备、纪念等用途的花钱,铸造材料使用金、银、铜、铁、铅等。在铸币这件事上,太平天国不计成本,追求质佳工良,使得太平天国的“大钱”普遍质量上等、工艺复杂、样式精美,并且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大钱”数量不多,价值颇高,比清政府发行的货币“更保值”,所以,不论清政府如何严禁,太平天国的“大钱”仍然有很多流入了清政府统治区内并且深受欢迎。在洪秀全、杨秀清掌权时,太平天国实行特殊的经济制度,不允许军民拥有超过一定限度的私人财产,使得当时太平天国境内的商品经济市场陷入空白中,货币流通量很低,民众普遍没钱,民间贸易量非常小,在实际上不需要数量太多的、价值太高的高级货币,数量不多的、价值不高的低级货币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太平天国官方铸造了一批铜钱和少量的铁钱、铅钱作为“小钱”用于民间流通,以此满足规模很小的民间贸易量;至于官方和官方的贸易,包括太平天国与清政府那边的非正式贸易、太平天国与海外各国的贸易等,那就简单得多了,直接使用银钱(银两、银元等),也使用黄金(使用不多)。内外官方贸易都是太平天国得益,因为对于清政府,太平天国直接抢钱,对于海外各国,太平天国用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顺差赚钱,于是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圣库”日进斗金,但太平天国内部又不太需要使用金银,自然而然了,他们就把“没地方用”的金银用于自己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值得一提的是,金银这两种贵金属除了“值钱”外,在工业上也是有着非常广泛、非常重要的用途的,但在眼下,就算是西方的工业,也没有发展到需要使用金银作为材料的地步,使得眼下的金银就是单纯的“值钱东西”。

  客观上讲,按照洪秀全、杨秀清的那一套,太平天国是不太需要自己铸币和发行货币的,但现在,夏华掌权了,情况就不同了,恢复商品经济后的太平天国内部市场需要大量的货币,另一方面,清政府那边开始发行纸币了。

  夏华赚钱犹如百川汇海,花钱犹如大坝决堤,每天每夜都为银子的事情操心得焦头烂额,比起他,紫禁城里的咸丰更痛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满清国库里的存银只有区区的22.7万两,少得令人难以置信,从北京城里随便拎出一个权贵,家里积蓄都远远地不止这个数字。为了筹钱,咸丰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内务府的金钟,以身作则地减少宫内开支,甚至采用堪称饮鸩止渴的开捐例和卖官鬻爵。要不是钱江当初搞出那套“厘金制度”(征收商业税),清政府很有可能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初期就因为财政崩溃而政权崩溃了,只不过,就算有了厘金制度并且靠该制度而每年获得上千万两银子的收入,清政府在财政上还是入不敷出、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在万般无何之下,咸丰只好打破了满清开国两百多年来不发行纸币(银票)的传统,正式发行了“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后世的“钞票”一词便是来自大清宝钞的“钞”和户部官票的“票”。

  “啧啧啧,这就是传说中的银票啊!”夏华兴致勃勃地打量着钱江呈递给他的大清宝钞、户部官票。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就是纸币、银票、钞票,但这两种“钞票”跟后世的“钞票”肯定不可同日而语,光是外观上就截然不同,上面没有图案,只有花纹、文字、印章,使用白色苔笺纸和高丽纸制成,文字为靛蓝色印刷,外为龙火纹花样,内正中以汉满两文标明了币名,背面签字画押,又印有“凡愿将钞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不贷”等字样。

  “除了发行纸币外,清政府还同时发行了当大钱。”钱江说道。

  “当大钱?”夏华有点不解,“什么是‘当大钱’?你详细说说。”

  钱江斟酌了一下语言,道:“货币么,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金属货币,另一种是纸币。钞票属于纸币,金银铜等属于金属货币。清政府为解燃眉之急,在发行纸币的同时又发行‘当大钱’。按照雍正年间的规定,每枚铜钱须重一钱二分,每千枚铜钱须重七斤八两,从道光年间开始,清政府就开始悄悄地发行重量不足的铜钱了,每千枚铜钱仅重四五斤,在用料上减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如今,咸丰更甚,毕竟他此时面对的财政危机比道光要严重得多了,他开始发行当大钱,当大钱分为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甚至当千,但是,这些当大钱在材料上却严重地偷工减料、缺斤少两,比如当十大钱,清政府规定一个‘当十大钱’等于十个铜钱,但一个当十大钱却只有四钱四分重,大大不如十个铜钱的总重量,至于当千大钱,更是只有区区二两重,远远不如一千个铜钱的总重量。”

  夏华听明白了:“我懂了。清政府以前发行的铜钱和现在发行的铜钱虽然在名义上币值相同,但现在发行的铜钱在材料重量上比以前发行的铜钱少很多,如此一来呢,把话说白了,同样多的材料,以前可以铸造出一千个铜钱,现在却可以铸造出一千五百个甚至更多的铜钱。这样,清政府手里的‘钱’就变多了。”

  钱江点点头:“是的,就是这个道理。清政府手里的铸币材料不变,但却铸出了更多的铜钱,甚至,清政府还可以回收市场上的旧铜钱,熔化后铸成新铜钱,一千个旧铜钱被收回,转手却变成了一千五百个甚至更多的新铜钱,再投放进市场。如此做法,完全就是稳赚不赔。”

  夏华笑起来:“这么做,真的是稳赚不赔吗?”

  “当然不是!”钱江坚定地摇头,“清政府通过这种弄虚作假的办法,虽然一时间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掠夺到大量的民间财富,但透支的是清政府的公权威信,老百姓又不是傻子,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手里的钱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肯定拒绝使用新钱和当大钱。不仅如此,清政府这么做,还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通货膨胀、金融混乱、币制败坏等诸多恶果。可以说,清政府在短时间内确实能弄到不少财富,但随着时间推移,必定会陷入更加困难的财政危机里。”他看向夏华手里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还有这两种钞票,也是一样的结果,注定重蹈历史覆辙。北宋时的交子、南宋时的会子、金朝和元朝的交钞、明朝的大明宝钞等,最终都是引发了多方面的恶果而沦为了废纸。”

  夏华笑了笑:“清政府不这么搞,立刻就要灭亡,这么搞,虽然最终还是灭亡,但好歹可以续命一阵子,因此,咸丰不得不喝农药解渴、吃砒霜充饥。”他重新打量着手里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大清宝钞属于“铜钱纸币”,分为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四种,户部官票属于“银钱纸币”,分为一两、五两、十两、五十两四种。这两种纸币自从问世后,就注定昙花一现、遭到唾弃。历史上,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被发行后就开始了贬值,在短短四五年后,贬值了足足90%以上,到西元1859年时,一两银子可以兑换12000多文,一张“一两”钞票只能兑换不到600文,差距悬殊。清政府拼尽全力也没能挽回钞票的贬值。

  “你说,清政府的钞票为什么注定贬值呢?”夏华看向钱江。

  钱江不假思索地道:“第一,不加节制地滥发;第二,防伪技术不高,容易被假冒伪造;第三,清政府没有充足的‘准备金’,不能让民众自由地把钞票兑换成银钱铜钱,使得民众对钞票没有信心和信任。就比如眼前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清政府强迫民众使用却又不予兑换,属于‘不兑换货币(不兑换纸币)’,老百姓如何放心地认同手里的纸具有的货币价值?”

  “说得对,说得对。”夏华点点头,他点起一根香烟,内心盘算着,“清政府发行钞票和当大钱,是否可以借此做做文章、坑清政府一把呢?”他一边抽烟一边踱着步子,陷入思索。

  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而复杂的学问,货币也是一种奇妙而有趣的东西。很久之前,人类的货币以贝类为主,后来,直到眼下,以金属货币为主,但纸币也诞生了,再后来的事情便是众所周知的了,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了主流货币。在夏华现处的这个时代,金属货币仍是主流,中国是这样的,外国也是这样的,包括西方列强在内。虽然欧洲在1661年就由瑞典发行了西方的第一种纸币,英国也早在1797年就发行了英镑纸币,但欧洲和整个西方仍然通用金属货币(法、美、俄等国此时都使用金属货币,法国法郎、美国美元、俄罗斯卢布等都没有发行纸币,第一张美元纸币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诞生的,还有普鲁士,此时使用的货币是马克银元),因为金银贵金属是硬通货,其价值得到各国普遍认可,并且金银在此时除了作为货币使用外也没有什么别的用途(此时的铝比黄金更值钱,因为电解铝技术还没有诞生,铝非常难以获得,所以,拿破仑的皇冠是用铝做的)。历史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金钱(金币)才停止流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银钱(银币)才停止流通。毋庸置疑,在眼下以及以后的几十年内,金属货币都会是主流。至于眼下的金属货币,主要指的是银钱和铜钱,金钱在民间市场是极难流通的,因为黄金价值太高昂,此时,1两黄金可以兑换20两以上白银,第一次鸦片战争前,1两白银可以兑换1600文以上的铜钱,到了眼下,由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经济恶化等原因,1两白银可以兑换2200文以上的铜钱(所谓的“一吊钱”和“一贯钱”就是1000文铜钱)。至于一文钱(一文铜钱、一个铜元、一个铜板)究竟值多少钱呢?在夏华治下,市场已经趋向稳定,一文钱可以买到一壶黄酒或一碗豆腐,三文钱可以买到一盘炒鸡蛋,因此,一文钱可以被视为差不多等于后世一元钱,那么,一两银子差不多就等于后世2200元人民币,一两金子差不多就等于后世的45000元人民币。可想而知,普通老百姓有几个会随身揣着一把银子(上万元人民币)或一把金子(几十万元人民币)上街买东西?在此时的民间,普通老百姓大多数只会使用铜钱进行交易,如果攒下为数不少的铜钱,才会兑换成一点银子存在家里,比较富裕的老百姓进行较大的贸易时才会使用数量不多的银子。为了确保精确度,中国民间发明了专门测量银子重量(价值)的戥子,以及专门称重银子的银秤和专门剪银子的银剪。在展开交易时,先用银秤给银子称重,再用银剪剪下买家手中银子上的等同于双方约定的商品价值的一块或一点银子,然后用戥子进行精确的二次称重,剪得少了,就从买家银子上再剪下来一点,剪得多了,从剪下来的银子上剪掉一点还给买家,从而完成交易。正因为如此,使用银子交易时更加很不方便,导致银子更加难以广泛流通,也正因为如此,民间流通的银子基本上都是被剪得支离破碎的“碎银子”。

  洪秀全、杨秀清以前不需要太操心钱的问题,因为太平天国境内民间不怎么“需要钱”,官方贸易直接使用银子,但夏华现在必须认真地操心钱的问题了。夏华一直都是“视财如命”,他跟清政府那边展开“非正式”贸易时,使用的货币自然是银子,也有金子,不收铜钱等“低级货币”,不管是购买清政府那边的耕牛、战马,还是把自己这边的香烟、火柴买到清政府那边,都是这样的;他跟英、法、美、普、奥等国展开跨国贸易时,亦是如此,他只收黄金、白银、以墨西哥鹰洋为主的银元等金银硬通货,不收纸币,从而保证价值。如今,情况已经不同了。太平天国因为夏华恢复商品经济,民间市场大开,急需大量的流通货币,光靠太平天国以前铸造的那点铜钱,自然是杯水车薪。像夏华这样的“大人物”,做生意肯定是做“大生意”,使用的是黄金白银等“高级货币”,但像普通老百姓那样的“小人物”,买卖东西时自然是主要使用铜钱等“低级货币”。于是,问题来了,在夏华掌权后,太平天国民间继续大量的以铜钱为主的“低级货币”,如果太平天国官方不发行自己的官方铜钱,自然而然的,清政府那边的铜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太平天国。倘若清政府的铜钱是“值钱的钱”,倒也无所谓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乎:清政府正在偷工减料、缺斤少两、弄虚作假地铸造“当大钱”,虽然清政府这么做会自食恶果,但此举同时也会波及太平天国。一方面是清政府在铸造一堆低劣铜钱,一方面是太平天国民间急需铜钱,结果可想而知。

  金属货币之所以有货币价值,因为它本身就有价值。在保证纯度和质量的情况下,一两银子就是结结实实的重量达到一两的白银(此时旧制1斤等于克,1两等于37.30克,1斤等于16两。中医的“两”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故意掺加杂质(主要是铅)进行冒充,虽然重量可以达到要求,但成色一看就知道有问题,所以说,金属货币的货币价值是建立在它的本身价值上的。清政府铸造“当大钱”,就是光明正大地在金属货币的本身价值上注水,至于发行纸币钞票,更是一本万利。一两银子就是一两重的白银,一张“价值一两银子”的纸币就是一张纸而已,虽然“币值”相同,但一张纸的本身价值岂能跟一两重的白银相比?对于清政府以及最早干这事的宋政府而言,发行纸币简直就是天上掉钱,不需要累死累活地开采银矿了,直接在纸上写上数字,纸就变成钱了,就可以拿去买东西了,堪称“点石成金”。但是,这注定会酿成恶果。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是信誉,是发行者(政府)的公信和威信。在后世,美元是国际货币,说到底,美元不就是纸么?为何却获得全球普遍认可?因为两点,一是美国政府拥有强大的实力(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等),二是美国政府拥有经过事实和时间考验的信誉。道理很简单:一个实力强大但言而无信、反复无常的无赖政府,发行的纸币具有价值吗?没有,没人敢信任该政府的纸币;反之,一个信誉良好但实力弱小的政府,发行的纸币具有价值吗?也没有,没人敢大量地、长久地持有该政府的纸币,因为鬼知道这个政府会不会突然垮台,一旦垮台,该政府发行的纸币就会一下子沦为废纸。只有实力和信誉两者具备,发行的纸币才有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发行多少纸币,就要拥有多少金属货币的储备,发行纸币后,可以允许老百姓自由地把纸币兑换成金属货币,这是对自身经济实力的自信,自己有自信,老百姓才会有信心继而产生信任。清政府是不折不扣的反面例子,清政府发行了一堆钞票,但根本没有与钞票面额一样多的金属货币,并且强制性地要求老百姓使用钞票,又不允许老百姓把钞票自由地兑换成金属货币(因为清政府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金属货币),如此,老百姓当然不信任手里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两种钞票也就不具有真正的货币价值。

  “传本王命令!”夏华肃然正色地吩咐钱江,“在本王治下,不承认清政府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的合法性及其货币价值,拒绝收取清政府那边的这两种钞票,严禁这两种钞票流入本王治下,不允许本王治下使用这两种钞票。告诉老百姓,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都只是废纸。”

  “喏!”钱江肃然领命。

  夏华摸了摸下巴,露出一个居心不良的笑意:“组织一批专家,再聘请一批国外的专家,一起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伪造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

  钱江心领神会:“喏!”

  夏华丢掉手里已经抽完的烟屁股,挠挠头:“既然本王已经下令开放并且鼓励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市场又如此缺钱,清政府那边铸造的又是假冒伪劣的货色,看来,本王必须及早发行自己的货币了。”


  (https://www.bqwowo.cc/bqw164165/8421146.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