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铁血山河之龙武天下 > 第202节 捻军归顺

第202节 捻军归顺


  收服捻军,是夏华在获得太平天国最高权力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的对外胜利,并且收服过程堪称兵不血刃。

  捻军大领袖、“大汉国大汉王”、“大汉军总司令”张乐行并非农民出身,他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曾经开过槽坊、粮行、赌局,贩卖过私盐,可以说是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另外,他不是文盲,他早年入过私塾,读书识字不少,并且他跟杨秀清一样重视文化、尊重读书人,因此,他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头脑和战略目光的,在创建捻军和领导捻军时,他懂得严整军制、严明军纪,从而提升捻军的战斗力,可以说,他绝非一介莽夫。对于当前全国局势,张乐行十分清楚:满清虽然还在名义上维持着正统地位以及控制着全国大部分领土,但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反清运动的打击下,其正统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其统治区也在不断地萎缩减小,众反清运动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势力最广的当仁不让是太平天国,次于太平天国的就是捻军。与大部分国内外人士的看法一样,张乐行认为:太平天国推翻和取代满清只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不管是太平天国得到天下还是满清继续拥有天下,两者都必定想要得到“完整的天下”,都不会容忍属于自己的天下里还存在一个“国中之国”。捻军无非三条路:第一,投降满清;第二,归顺太平天国;第三,自立,与满清、太平天国展开“三国演义”,三方争霸天下。包括张乐行本人在内,大部分捻军高层都是坚定的反清志士,投降满清是他们难以接受的、甚至压根就没有打算考虑的选择,况且,他们相信太平天国肯定能够推翻和取代满清,在此时投降满清跟在1945年投降日本人当汉奸没什么区别,因此,第一条路线立刻被否定了;至于第三条路线,张乐行等捻军高层也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对于满清,他们不惧怕,对于太平天国,他们十分畏惧,从张乐行和韦昌辉结拜为兄弟开始,捻军就开始跟太平天国产生了密切联系和非官方的深入交流,通过韦昌辉,张乐行等人十分详细地了解了太平天国和太平军(韦昌辉跟张乐行结拜为兄弟,在本质上是为了跟张乐行“互相利用”,他在向张乐行讲解太平天国和太平军时肯定“夸大其词、加以吹嘘”,原因很简单:第一,韦昌辉自己就是太平天国高层之一、太平军统帅之一,肯定不会贬低自己所在的阵营;第二,韦昌辉为了让张乐行能死心塌地地跟自己结盟,肯定要一次次地给张乐行吃“定心丸”,刻意地夸大太平天国和太平军的实力,让张乐行“放心放胆”地、坚定不移地跟他结盟联手。),因此,张乐行等捻军高层是不愿意、缺乏勇气与太平天国为敌的,基本上是倾向于归顺太平天国的,唯一导致他们犹豫迟疑的是:在自己加入太平天国后,太平天国能给自己多少好处?能给自己多高的待遇?先前,洪秀全和杨秀清都不重视甚至很轻视、厌恶、鄙夷捻军,没给张乐行等人开出较高的待遇,加上张乐行等人害怕“卸磨杀驴”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使得张乐行等人迟迟没有下定加入太平天国的决心,但在不久前,一场重大转机终于出现了。

  这场转机就是天京变乱。

  天京变乱前夕,韦昌辉从豫东率军回宁,准备参加乃至发动变乱。韦昌辉当时心知肚明:洪秀全受够了、忍够了杨秀清,正式对杨秀清下手了。在韦昌辉看来,除掉杨秀清后,太平天国的最强者就是夏华,而他跟夏华又向来关系不错,并且他也有着较强的实力,他的实力超过萧朝贵、石达开、秦日纲、胡以晃,仅次于杨秀清和夏华,如此一来,杨秀清被除掉后,太平天国的一把手必定是夏华,二把手必定是他,同时,他隐隐约约地觉察到,洪秀全等人在南京城内设下的圈套似乎不只是单单地对付杨秀清,好像也要对付夏华,洪秀全等人可能既想除掉杨秀清也想除掉夏华。在意识到这一点后,韦昌辉犹豫、迟疑、踌躇了很久,最终,他选择不向夏华通风报信,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地瞒着夏华,因为他的权欲野心最终盖住了他对夏华的感情,在他的设想中:如果洪秀全等人只想除掉杨秀清,事成后,夏华是一把手,自己则是二把手,自己赚了;如果洪秀全等人既想除掉杨秀清也想除掉夏华,事成后,实力最强的自己就是一把手,自己还是赚了。两个可能无论哪个化为现实,韦昌辉都是最终赢家。当然了,一把手显然比二把手更有诱惑力,这是韦昌辉选择欺瞒夏华的动机。不过,韦昌辉非常清楚,杨秀清和夏华都实力强大,二人被除掉后,二人部下一旦反叛了,成为一把手的自己恐怕镇不住,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促使捻军加入太平天国,让捻军集团名正言顺地成为太平天国的一部分、自己派系的新增实力,便是韦昌辉必须要做的事情了。到了那时候,张乐行是太平天国实力派人物之一,并且他就算不成为韦昌辉的部下,也会继续是韦昌辉的盟友,韦昌辉和张乐行形成的“韦张联盟”将会在太平天国内部一家独霸。韦昌辉都想好了,杨秀清和夏华被洪秀全等人除掉后,自己以无辜的面目和“夏华好友”的身份以及怀柔手段安抚、拉拢、吸收夏华的势力,从而进一步地壮大自己,拥有韦张夏三家势力的韦昌辉接着对杨秀清派系进行斩草除根,彻底地摧毁掉杨秀清派系,最终,太平天国就完全是他说了算。

  盘算好以上计划的韦昌辉在从豫东率军回宁前悄悄地会见了张乐行,与之“互相通气”,虽然他没把全部内情都告诉张乐行,但确实透露了不少,他暗示张乐行:太平天国内部即将发生“大事”和“大变”,事变结束后,自己将会成为太平天国的一把手或二把手,到时候,自己将会有权给捻军高层开出丰厚条件,捻军正式加入太平天国的时机也到了,“你我兄弟从此共掌大权、同享富贵”。根据韦昌辉的计划,如果杨秀清和夏华都被除掉,他就是太平天国一把手,自己的结拜兄弟张乐行成为二把手;如果只是杨秀清被除掉,夏华没有被除掉,夏华是一把手,自己是二把手,并且张乐行会在那时候加入太平天国,与自己结盟,这样子,自己和张乐行继续构成“韦张联盟”,夏华实力再强,也不敢轻易地“动”自己,毕竟自己和张乐行是一体化的势力集团,自己的二把手位置将会一直十分稳固。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韦昌辉最终成了天京变乱的失败者之一,身死南京,一切如意算盘都化为了泡影。

  至于张乐行,他在天京变乱前与韦昌辉秘密会面,多多少少地猜到了一些端倪,韦昌辉率军回宁后,他率领精兵部队在皖北一带满怀期待地等着韦昌辉从南京传来好消息,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在韦昌辉成功后,他立刻率领数万精兵从属于“大汉国”领土的皖北进入属于太平天国疆域的皖中、皖南,直接抵达南京,帮助韦昌辉稳住变乱结束的局势,镇住萧朝贵、石达开、秦日纲等人,两人一起夺取太平天国的最高权力。没想到,张乐行等来的消息却是:夏华成了天京变乱的最大赢家、太平天国的新主人,韦昌辉反而死在了南京。

  顿时,张乐行等人都不知所措了。张乐行等人是知道夏华的,毕竟他们有着韦昌辉这个了解太平天国内部情况的最佳渠道,并且韦昌辉在张乐行等人面前提到夏华时基本上是“说好话的”(作为对比,韦昌辉在张乐行等人面前提到杨秀清时则是“说尽坏话”),不仅如此,夏华还是捻军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热兵器“军火供应商”,他从没干过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坐地起价等败坏信誉的事情,使得张乐行等人对夏华还是颇有好感的,只是,没了韦昌辉后,他们就彻底地搞不清楚太平天国的内部情况了,也不了解夏华的态度,从而再次陷入茫然中。

  就在张乐行等人感到彷徨时,夏华的招降使者却来到了淮北,共有两人,一个是张乐行等人十分熟悉的韦俊,另一个则是夏华的私人文书焦玉明。

  “太平天国大明辅天副王摄政王两千岁文书焦玉明,奉大明王之命,前来拜谒张总司令,并向张总司令献礼。”焦玉明在张乐行面前显得不卑不亢但是礼节井然,行礼后,他招招手,身后的随从们抬上来几十个沉甸甸的大木箱,“这里面都是上好的西洋药品,贵军将其用于救治受伤将士时将会大有疗效,另外,还有一些上好的洋酒、洋烟(雪茄),是给张总司令、诸位将军的,聊表大明王的敬意和心意。”

  张乐行面露满意神色,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大不如夏华,但夏华派来的使者却如此有礼有节,而不是像先前杨秀清派来的使者那样趾高气昂、目中无人,并且夏华还送来不少礼物,让他深感“有面子”,因此,他对夏华的好感再次增加了不少。“大明王如此慷慨热诚,本王就笑纳了。劳烦焦文书替本王向大明王转达本王对他的谢意和敬意。”张乐行微笑着道,“其实,说起来,大明王既有厚礼赠送给本王,本王还以为大明王会赠送一些洋枪洋炮给本王呢!”

  焦玉明微笑着道:“枪炮是用来杀人的,药品是用来救人的,杀人只会让双手沾满鲜血,救人一命则胜造七级浮屠,两者岂可同日而语?大明王向来仁义为先,自然是赠送救人药品而非杀人枪炮。”

  张乐行连连点头:“说得好,说得好。焦文书、韦师长,请坐。”

  “多谢张总司令。”焦玉明和韦俊致谢后入座。

  一番寒暄客套话后,张乐行有些忍不住地进入了主题:“焦文书,大明王特地派你来此,不知有何贵干?”

  焦玉明仍然一脸的微笑:“张总司令快人快语,小可也不拐弯抹角了。张总司令,你我两家都致力于反清大业,可谓志同道合,既然如此,两家为何不成为一家呢?正所谓‘单丝不线,孤掌难鸣’,五根手指握成一个拳头,不是更有力量吗?大明王盛意拳拳,希望从今往后能与贵方一家一心,还望张总司令能够顺应大势而为之。”

  张乐行对焦玉明的来意自然是心知肚明,他看了看同在现场的龚得树、孙葵心、苏天福、韩奇峰、侯士伟等麾下骨干,发现众人都在向他使着眼色。龚得树等人的意思很清楚:投靠太平天国已经是定论了,就不要废话了,最关键的是赶紧问清楚太平天国会给自己什么待遇。在稍微斟酌了一下语言后,张乐行看向焦玉明:“请问焦文书,大明王可否说过在我等归顺贵方后给予我等何以待遇?”

  焦玉明哈哈一笑:“张总司令,您此话可就有些小家子气了。”

  张乐行顿时困惑道:“焦文书此话怎讲?”

  焦玉明肃然正色地道:“大明王和张总司令之所以擎起反清义旗、吊民伐罪,为了什么?为了不就是推翻残暴不仁、腐朽无能、天怒人怨的满清朝廷,建立一个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太平世道么?既然如此,为何张总司令和诸位在眼下却如此看重自身待遇得失?莫非张总司令和诸位之所以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为的只是自己的富贵荣华而非天下苍生?如果真是如此,张总司令何不率领麾下数十万之众当即投降满清?咸丰必定大喜过望、欣喜若狂,岂能亏待张总司令和诸位?荣华富贵又怎么少了张总司令和诸位?”

  张乐行顿时脸色发红,却有些理屈词穷。

  焦玉明愈发地义正言辞:“人生百年,七十者稀。区区数十载光阴岁月,犹如白驹过隙。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官帽、豪宅、田地、银子、娇妻美妾?错了,是名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大事业,在悠悠青史上留下自己流芳百世的美名,这才是真正的追求。昔有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又有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个个都是当世人杰,彪炳史册、万古尊奉,至于他们当年当了多大的官、住了多大的房子、拥有多少封地、娶了多少个女人?谁还记得?都已经变成过眼云烟了。历朝历代,当了位极人臣的大官,住在金碧辉煌的豪宅,拥有不计其数的土地、堆积如山的金银、倾国倾城的女人的人,犹如黄河之沙,如今在哪儿?比如,三国时董卓,官居权倾朝野的当朝太师,手握西凉军几十万人马,拥有绝色美女貂蝉,但又如何?都灰飞烟灭了。再比如,满清的和珅,贪污了不计其数的银子,但又如何?他的银子现在还是他的或他的子孙的吗?没了,什么都没了。张总司令,如果您的眼里只有官帽、豪宅、田地、银子、美女,岂不是太小家子气了?我大明王英明神武不逊于汉光武帝,雄才大略不逊于唐太宗,这片中华万里江山早晚是他的,诸位与我等一起追随大明王,改天换地、开辟新朝,共创万世不拔之基业,在史书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名字和事迹,难道不正是对诸位追随大明王的最好嘉奖?”

  张乐行听得耸然动容,他站起身,对焦玉明肃然起敬地拱手行礼:“听了焦文书一席话,本王真是胜读十年书!不错!不错!你说得极对!”

  焦玉明再次微微一笑:“当然了,张总司令和诸位既然追随大明王,大明王又岂会亏待诸位呢?大明王向来赏罚分明,只要诸位尽心尽力地辅佐大明王成就大业,大明王必定重重厚待诸位。诸位如果担心这一点,那真是杞人忧天。”

  张乐行叹息道:“本王确实一叶蔽目了。”

  这时,焦玉明身边的韦俊趁热打铁地走上前递给张乐行一封信:“张总司令,这是家兄给您的遗书。”

  张乐行惊诧不已,他急忙接过那份信函,匆匆地阅读起来,看完后,他更加惊诧了:“韦师长,请恕本王直言,本王有两事大为不解,还望你能为本王一解困惑。第一,据本王所知,北王正是…被大明王处决的,如此,北王为何还在遗书中劝说本王投效大明王?第二,既然如此,作为北王的同胞亲弟弟,你为何还效忠于大明王?”

  韦俊神色凛然地道:“这正是我效忠大明王的原因。家兄虽然是被大明王处决的,但是,家兄之死实乃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天京变乱期间,家兄对大明王居心不良,大明王被迫无奈,为了大局而忍痛处决了家兄,家兄死在大明王手里是心甘情愿的,他悔恨自己愧对了大明王对他的一番真心诚意,他知道自己的死是自己自作自受,大明王对他已经仁至义尽了,并且,大明王人格高洁,其胸怀堪称光风霁月,因此,家兄在死前仍然会劝说我、韦家还有张总司令您以后投效大明王。家兄死后,大明王保住他尸身不受侮辱,保住他名节不受玷污,还保住韦家一家老小和家兄部下不受伤害,韦家无一人受到牵连,家兄部下无一人遭到波及,如此仁义无双之君,难道不值得我等赤胆忠心地效忠吗?”

  张乐行呆呆地看着神色慷慨真诚的韦俊,他知道,韦俊跟夏华可以说是有着“杀兄之仇”,但韦俊却死心塌地地效忠夏华,更加匪夷所思的是,被夏华处决的韦昌辉本人在死前还劝说自己的家人、自己的部下以及自己这个结拜兄弟以后投效夏华。如此反差,不得不让张乐行在心里彻底地对夏华折服了。

  定了定心神后,张乐行扫视一下自己麾下的骨干们,发现无人露出反对神色,他因此而双眼正视焦玉明,目光炯炯地道:“焦文书,请你回复大明王,本王、大汉国、大汉军愿意从即刻起,归顺大明王。”

  捻军的归顺和加入使得太平天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捻军占据着的皖北、豫南、豫中等地,以上地区合计约10个府、约50个县(州),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治下人口超过2000万,使得太平天国的疆域增至约80个府、约500个县(州),领土总面积增至约85万平方公里,治下人口高达约1.6亿;除此之外,总兵力超过20万的捻军随之加入了太平军——当然了,这些出身于捻军的太平军新部队肯定要遭到全面的整顿和改编。作为嘉奖,夏华以“摄政王”身份封张乐行为“隋王”,使其成为太平天国第十王、首义八王后的第九王(但天王和首义八王是结拜兄弟,张乐行则不属于这个“九兄弟”,他和韦昌辉的结拜只是二人的私下行为)。夏华之所以封张乐行为“隋王”,因为根据太平天国的封王惯例,除了天王和东西南北四王,王号只会使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汉人所建王朝的国号。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除了秦、汉(西汉和东汉)、唐、明外,只有清朝、元朝、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周朝、隋朝、西晋、北宋(北宋究竟是不是大一统王朝存在着争议,因为宋朝领土面积还不如秦朝,并且北宋不拥有属于传统汉地的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河套地区等),在新、周、隋、晋、宋(北宋)五朝代里,新朝一般被视为汉朝的特殊时期,周朝也一般被视为唐朝的特殊时期,北宋不太算是大一统王朝并且北宋“富而不强”,西晋则由于特殊原因而“臭名昭著”,无疑,存在时间虽短但盛极一时、富强无比的隋朝最适合作为新王号,所以夏华封张乐行为“隋王”。夏华没有封张乐行为“淮王”是因为“淮”只是地理名词,而不是朝代国号,封张乐行为“淮王”很容易产生“两淮地区是张乐行的封地”这个微妙的政治错觉。夏华是不会搞分封制的。

  除了张乐行被封为“隋王”,原先的捻军五大主将即龚得树、孙葵心、苏天福、韩奇峰、侯士伟都被封了侯爵。

  归顺并且加入太平天国后,被封王封侯的张乐行等人随即根据夏华的命令,把全家搬到南京城内,从此以后,他们可以在外面征战杀伐,但他们的家人或部分家人始终在南京城内。夏华虽然向来“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但他并不迂腐,有时候,适当的手段还是要搞的。不只是张乐行等人,太平军所有师长、副师长、团长的家人,都根据夏华颁布的“特殊规定”,移居到南京城内定居,一方面享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和优厚待遇,一方面也成为夏华在明里暗中控制某些人的重要工具,只不过,他干得没有那么露骨而已。

  “地盘增多了,军队和人口也都变多了,接下来又要忙了。”完成收服捻军这件大事后,夏华大发感慨。


  (https://www.bqwowo.cc/bqw164165/8421142.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