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铁血山河之龙武天下 > 第091节 左公宗棠(1)

第091节 左公宗棠(1)


  把话说回来,左宗棠的智商和情商都比焦亮高得多了,焦亮这个愣头青跑去洪秀全那边,最后是什么结果?先被洪秀全、杨秀清关进大牢,后被清政府凌迟处死,怎一个惨字;试问,左宗棠怎么可能像焦亮那么傻?左宗棠跑去见洪秀全,难道不是冒着巨大风险和危险(假如洪秀全没接纳左宗棠,此事又东窗事发了,左宗棠在清政府这边还怎么混?岂不是落得鸡飞蛋打两场空、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下场)?焦亮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洪秀全那里是虎口狼窝,进去容易出来难,左宗棠几乎不可能干出让自己性命陷入如此危险境地的傻事,如果他真去见洪秀全,那么,他是怎么全身而退、离开洪秀全的?这是非常说不通的。以左宗棠的孤傲性格,他根本就看不起洪秀全这种土鳖草寇和装神弄鬼的神棍兼邪教头子——左宗棠的思想信仰是孔孟儒学,自然会视拜上帝会为邪教异说。假如左宗棠内心深处是“倾向于太平天国”的,那么,夏华此时招揽他正中他下怀,他肯定“欣然效力”,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左宗棠极度蔑视太平天国,使得夏华此时极度难以说服左宗棠,不得不面临一个艰巨的考验,更麻烦的是,左宗棠还是一个极度孤傲的人。


  左宗棠有多孤傲呢?当初,他在湖南巡抚骆秉章麾下担任师爷,师爷只是一个芝麻大的小官,某天,永州镇总兵樊燮前来拜访骆秉章,樊燮官级正二品,比左宗棠不知道高出多少,但樊燮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官僚,左宗棠看不起这种人,对其出言讥讽,樊燮恼火生气,扭头就走,左宗棠拦住樊燮并且呵斥道“你为什么不向我行礼请安”,樊燮大怒“我是正二品的总兵,你算什么?也配让我行礼请安?”左宗棠直接抬脚踹向樊燮,大骂“王八蛋,滚出去”,也有说法是左宗棠直接抬手抽樊燮耳光(这个更不给人面子)。另外,众所周知,左宗棠和曾国藩是湘军集团的两大巨头,但两人关系并不和睦,就是因为左宗棠性格孤傲,有些轻视曾国藩,毕竟曾国藩跟太平军打仗时前期“屡败屡战”,曾三次因为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万念俱灰而三次试图跳河自杀——曾国藩跟太平军打仗时前期其实是“屡战屡败”,曾国藩玩弄文字游戏,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改成字不变但顺序变了、意义完全变了的“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就是一直打败仗,纯属饭桶、无能、废物,“屡败屡战”则是虽然一直打败仗,但却精神顽强、永不言败,顿时,贬义词摇身一变成了褒义词。另外,曾国藩三次跳河其实兵不是他真心想死,而是“作秀”,他若真心想死,只要找个没人的地方,无数种死法总有一款适合他、满足他、成全他下黄泉的心愿,但他却故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跳河,摆明了就是根本不想死,周围那么多人肯定会救他的,想死也死不了,他这么做,一是给部下看,感动部下、安抚部下、激励部下,让部下心想“我们真是饭桶,打了败仗,气得曾大帅都跳河了,实在太对不起他了,下次一定好好打”;二是给咸丰皇帝看的,可以想象,咸丰皇帝在看到曾国藩再次打败仗的报告后肯定龙颜大怒:“他妈的!曾国藩这个老家伙又双叒叕打败仗了!他怎么还好意思活着?”但是再看奏折,“哎呀,这个老家伙自个儿都觉得没脸活了,都去跳河了,算了,算了,朕就不跟他计较了,希望这个老家伙能够吸取教训、知耻后勇,下次打胜仗吧。”左宗棠虽然属于湘军集团,但他其实不算是曾国藩的部下,而是自成一个派系,他的嫡系部队叫“楚军”,“楚军”跟江忠源的“楚勇”有点关系,江忠源战死后,部分楚勇投效左宗棠,成为楚军的骨干之一,就是因为左宗棠性格孤傲,岂会居人之下?左宗棠孤傲程度达到这种程度,此时怎么会搭理夏华这个“反贼头子”?更别说改变立场给夏华效力了。


  换成别人,拿油盐不进的左宗棠肯定毫无办法,但夏华有办法,因为夏华脑子里有后世先进思想。左宗棠再怎么才华盖世,他也只能引领这个时代,超越不了这个时代,夏华拥有这个天然的优势,否则,他也不会一顿劈头盖脑的臭骂就把焦亮骂得心服口服、死心塌地了。当然了,左宗棠比焦亮更难“对付”,不过,夏华有这个耐心。在稍微梳理了一下思路并且斟酌了一下语言后,夏华微笑着开口:“左公怀有经天纬地之才,素以‘今亮’自居,不过,晚生认为,诸葛亮固然千古无双、百世流芳,但左公最好还是不要学诸葛亮,更加不要走上诸葛亮的道路。”


  “哦?”左宗棠顿时被夏华此话提起了几分兴趣,“不知明王此话怎讲?左某洗耳恭听、愿闻高见。”左宗棠性格十分自负,自负的人最喜欢跟别人辩论,因为这种人难以忍受别人不认可自己心中的信念,说白了,就是喜欢跟别人抬杠——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时与布政使林寿图颇为交好,两人经常谈古论今,某天,两人正在谈笑风生着,前线送来了捷报,林寿图连连称赞左宗棠用兵如神,左宗棠得意洋洋地道:“因为我是当今诸葛亮嘛!”他随即恼火地道:“世上有着太多的酒囊饭袋居然也敢跟我一样自称当今诸葛亮,简直是恬不知耻!”林寿图说:“因为诸葛亮是诸(猪)。”左宗棠听得大怒,认为林寿图是在拐弯抹角地嘲讽自己,当场与之断交并且从此结怨。实际上,左宗棠也知道自己有心浮气躁、爱跟别人抬杠的缺点,常常提醒自己要改正,但始终没改掉。


  夏华微微一笑:“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给予评论‘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为何?诸葛亮得到刘备这个主公,应该说,他跟对了人,刘备对他信赖无比、敬重有加,以‘国士’待之,诸葛亮也对刘备忠诚无比、竭力尽心辅佐,明君贤臣,堪称完美搭配,然而,诸葛亮却又‘不得其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神州破碎、群雄并起,诸葛亮出山时,天下大局基本已定,曹操统一北方,孙刘两家分据南方,众所周知,从古至今(“今”是眼下的清末),中国的精华都在北方,从版图上看,中国南方面积不逊于北方甚至比北方还大,然而,天下人口三分之二在北方(曹魏人口在巅峰时达到约1300万,东吴人口在巅峰时达到约550万,蜀汉人口在巅峰时期达到约400万),中原地区也是中国境内农业最为发达、经济最为繁华、文化最为昌盛的地方,当诸葛亮辅佐刘备在荆州、巴蜀、汉中取得根基时,曹氏早就彻底地稳固了北方并且把北方经营得固若金汤、无懈可击、富裕强大。如此,就算关羽没丢掉荆州,刘备没输掉夷陵之战,诸葛亮又如何辅佐刘备消灭曹魏、光复汉室?蜀汉先天不足,与曹魏进行对抗都要拉上东吴一起,更别说灭掉曹魏了。”他看着左宗棠,语气平和地道,“诸葛亮后期的所作所为一直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一己之力行逆天之事,真可谓悲壮无比。诸葛亮的才华、才干、才智、精神、德操、成就…无疑都是值得我等后人肃然起敬的,然而,悲壮始终不是什么好事,当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我想,他当时内心里应该充满了无尽的悲凉、愧疚、担忧,他悲凉自己苦心经营一辈子,却几乎还是原地踏步,没有实现胸中抱负,他愧疚自己对不住老主公刘备,没有完成刘备交予自己的‘克复中原、光复汉室’历史使命,他担忧自己走了后,内忧外患的蜀汉怎么办?昏弱平庸的后主刘禅怎么办?遥遥无期的北伐大业怎么办?如果能选择的话,人的一生应该过得轰轰烈烈,让后人为之心驰神往,而不是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就好像左公您,当后人翻阅史书看您的一生时,您应该是希望后人看到您的一生时犹如聆听一首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宏大乐曲般激动振奋,又犹如痛饮美酒佳酿一样的酣畅淋漓、快意过瘾,而不是为您的怀才不遇或明珠暗投或壮志未酬或惨淡结局而扼腕叹息、痛心疾首,左公,您说我说的对吗?诸葛亮出山时只有二十七岁,左公您今年已经三十九岁,人生百年,七十者稀,古稀古稀,古来者稀,有多少人能活到七十岁?左公,您真的不着急吗?您还有多少年可以用于建立彪炳史册的盖世功勋?”


  左宗棠看着夏华,目光中隐隐地闪过一丝稍纵即逝的惊奇和欣赏:“长毛能够形成眼下这般声势,果然,长毛并非尽是山野村夫。明王刚才这番话确实让左某稍微地感到耳目一新。对于诸葛亮的一生,明王剖析得别有见地,好,那么,不知明王对左某这一生又有何预测呢?”


  夏华心头大大地感到振奋和如释重负,他知道,自己成功地打开了左宗棠心门一道缝隙,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头,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在内心里打算趁热打铁、乘胜追击的夏华在表面上不动声色地保持着微笑:“左公已得其时,光凭这一点,就已经注定左公必能为我中华立下永垂青史的不朽功绩,如果左公再能得其主,自然就会更上一层楼,甚至还会有着云泥之别的质的飞跃,否则,左公只能跟诸葛亮正好相反,诸葛亮‘得其主而不得其时’,左公则是‘得其时而不得其主’。”


  “哦?左某如何‘已得其时’?还请明王道来。”左宗棠明显越听越有兴趣地追着发问。


  夏华微笑着道:“正所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不错,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若想青史留名,自当投笔从戎、沙场建功。战争,无非就是两种,一是内战,二是外战。中国从古至今五千年,史书上大书特书的众多名将、众多气吞山河的庞大战役,十有七八都是打内战,为何?并非我中华轻视抵御外辱的中华英雄,而是从三皇五帝开始,截至明末清初,我中华文明一直都是雄踞于东方乃至世界文明之先列,我中华四周异族异国大多不足为患或者只是对我中华形不成真正威胁的蕞尔小邦,说白了,它们根本就没有资格成为我泱泱大中华的对手。征讨这些乌合之众,何足为奇?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真正强敌永远都是中国人自己。就以三国时期举例吧,魏吴蜀三国常年混战以争夺中华神器,这是中国人自家打内战,但魏吴蜀三国一边忙着自家打内战一边却又把各自疆域外的异族异邦尽皆打得抱头鼠窜。比如,曹魏名将张辽曾在逍遥津之战中以八百劲卒大破东吴十万大军,甚至差点儿活捉孙权,震古烁今、名扬四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张辽还是白狼山之战的曹军主将,白狼山之战是曹魏与乌桓进行的最终决战,在那场大战中,张辽力排众议、当机立断,不等曹军后续主力抵达,亲率三千前锋冲阵,大破乌桓二十万人,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其雄姿和军功完全不逊于逍遥津之战。那么,为什么后人更多的是知道逍遥津之战而不知白狼山之战呢?原因很简单,小小的蛮夷之邦乌桓能跟东吴比?蹋顿那个蛮夷头子岂能跟雄才大略的孙权相提并论?于是乎,张辽打内战的功绩无人不知,打外战的功绩反而鲜有人晓。没办法,外战的对手太弱小了,打赢了也是天经地义的,没什么可写的。然而,当今、现在、眼下,不同了,我中华迎来五千年前所未有之全新变局。在我中华之外,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吉利、法兰西、俄罗斯、美利坚、普鲁士…众多西方列强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现在‘天下’不再是以前的‘天下’了,以前的‘天下’就是我中华神州,现在的‘天下’则是世界七大洲四大洋,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全面变化。观我中华之内,神州山河处于满清统治下,内忧不断、民变蜂起,观我中华之外,众多洋夷日益强大,在文明、思想、科技等方面上的先进程度不断地超越我中华,它们争霸世界、开疆拓土,成为一个又一个傲视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反观我中华,几百年来却是原地踏步、抱残守缺、闭关锁国、闭目塞听,并且不思进取、妄自尊大,自以为‘天朝上国’,浑然不知世界早就全面改变了,所谓的‘天朝上国’反而沦为了西方列强眼中的‘东方蛮邦’。如此世界大局,难道不是我中华五千年来前所未有之全新变局?”


  左宗棠脸上的奚落和揶揄神色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诧异,他盯着夏华,似乎不敢相信这个“反贼头子”竟然能说出如此深刻犀利的话语,竟然能对世界大局有着如此清晰明确的认识,不得不让他惊讶。左宗棠也是因为去年年初时曾跟林则徐进行过一场著名的“湘江夜话”,才比较深入地了解到俄罗斯等“洋夷国家”和海外世界,他没想到夏华这个“从广西穷山沟子里钻出来的泥腿子造反头子”居然也知道俄罗斯等“洋夷国家”,并且了解程度大大地超过他和林则徐。——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话”发生于1850年1月,当时,林则徐担任着云贵总督,由于两广境内天地会起义暴动不断(拜上帝会当时正在密谋造反,处于准备阶段,还没正式造反),清政府调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负责剿灭两广境内的叛乱,林则徐受命后,先从云贵返回故乡福建一趟,半路经过湖南长沙,约左宗棠在湘江船上相见,两人彻夜长谈。林则徐称赞左宗棠是“绝世奇才”,把身边带的关于新疆和西北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等资料送给左宗棠,这些资料是林则徐被清廷发配新疆时跑遍新疆和西北后亲手搜集编纂的,林则徐告诉左宗棠“众洋夷里,俄罗斯最为凶残贪婪,对中国威胁最大,新疆和西北早晚会爆发大规模战事,到时候,平定新疆和西北的人,非你莫属”,言下之意,林则徐知道自己已经到垂暮之年,无法担任以后为国家保卫新疆和西北的重任(事实也是如此,林则徐还没有赶到两广担任两广总督,半路上就病逝了,顺便也把“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群众的反动刽子手”的帽子让给了曾国藩),所以把左宗棠视为自己的政治意志继承人,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左宗棠没有辜负林则徐的苦心和期望(此时的日本还未崛起,林则徐自然没意识到日本对中国造成的威胁和危害完全不亚于俄罗斯)。


  夏华看着左宗棠:“左公乃当世奇才,又身处我中华五千年来前所未有之全新变局时代,自然而然,在我中华陷入倒悬危难之际,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重任非左公您莫属,不是吗?”


  左宗棠静静地看着夏华,目光跟表情一样深邃而复杂,一时间没有开口,过了一会儿后,他缓缓地再度开口:“那么,明王说左某‘不得其主’,又是何意?”


  (https://www.bqwowo.cc/bqw164165/8421029.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