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铁血山河之龙武天下 > 第008节 整理思绪(1)

第008节 整理思绪(1)


  洪秀全首次得知“皇上帝(上帝)”“天父天兄”等基督教概念并不是在第四次应试期间,而是在第三次应试期间。第三次参加应试即1837年时,洪秀全在广州得到了基督教传教士散发的一部小册子《劝世良言》。《劝世良言》跟《圣经》是两码事。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未爆发,清朝虽然闭关锁国,但跟西方国家也有初步接触,不少基督教牧师来华传教布道,在中国境内发展了一些信徒教士,其中一位叫梁发。梁发为了让更多的中国同胞信奉西方的基督教,从而编写了《劝世良言》一书,该书汲取了《圣经》的核心教义,结合中国的人文风俗并且借用某些中国本土的儒家言论,从而通俗易懂地阐述基督教的教义。简单地说,《圣经》是《水浒传》原著,《劝世良言》只是少儿版《水浒传》。得到《劝世良言》后,洪秀全颇感新奇有趣,因为书中的基督教教义是他闻所未闻的,令他耳目一新、印象很深,不久后,第三次应试公布结果,还是没有洪秀全的名字,洪秀全在精神上深受打击,头晕目眩、无力走路,不得不雇人用轿子把他抬回老家,到家后,他立刻一病不起,高烧昏睡并且满嘴胡话,足足大病四十多天。在这四十多天里,洪秀全一直昏迷昏睡,半梦半醒,又像梦境又像幻觉,恍惚间觉得被人带到了天国,见到“黑袍金须”的天父(上帝、天阿爷、耶和华)、圣母(天阿妈)、天兄(天阿哥耶稣),天父告诉他,他其实是天父次子(长子是耶稣,也就是洪秀全大哥),下凡投胎是为了斩除横行世间、祸害苍生的“阎罗妖”,并且在凡间建立“人间天国”,所谓的“阎罗妖”就是一切牛鬼蛇神,佛教的佛、道教的仙、儒教的孔子、统治中华的满清…统统都是妖孽。离开天国时,天父封洪秀全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还赐给他斩妖剑和天王圣玺。…这个梦非常怪异,因为洪秀全做这个梦是在1837年(农历丁酉年),所以这个怪梦被后世学者称为“丁酉异梦”。


  洪秀全原名不叫洪秀全,叫洪仁坤(他大哥叫洪仁发,二哥叫洪仁达,他自己叫洪仁坤,明显都是洪家仁字辈的),因为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火,所以小名叫火秀,也就是洪火秀。做了丁酉异梦后,洪火秀认为“天阿爷叫‘爷火华’(耶和华此时被音译为爷火华)”,自己名字里不能犯忌,于是去掉了“洪火秀”里面的“火”,从此改名并且定名为“洪秀全”,所谓的“全”字,拆开后就是“人王”二字。


  做了丁酉异梦后的洪秀全并没有立刻就准备造反,他当时半信半疑,隐隐间觉得自己“绝非常人”,但不太肯定。洪秀全做丁酉异梦是在1837年,他在1843年第四次赶赴广州应试,长达六年的时间内,他没有为造反做任何准备,而是继续苦读着孔孟圣贤书。完全可以肯定,做了丁酉异梦后的洪秀全的人生目标还是考上秀才,丁酉异梦并没有一下子就改变洪秀全的三观,这也是正常的,一个读四书五经从小长到大的人不可能因为做了一个怪梦就三观大变。然而,第四次应试还是不中的打击让洪秀全彻底绝望了,他对孔孟儒学、科考应试制度乃至整个清政府从此充满了刻骨的怨恨,他不再信奉孔孟儒学,砸毁了家里以及村里私塾学堂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洪秀全的正式职业是教书先生,在村里私塾里教导村里儿童学习儒家经典,一边靠这个赚点钱一边读书准备应试),改信奉西方基督教,但他信奉的不是真正的基督教,而是从那本《劝世良言》里得到的一知半解的教义。从此,洪秀全开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传教布道中,创建了“拜上帝会”,不过,此时的洪秀全仍然没想造反,他此时的人生目的是什么呢?仍然不高,他想成为真正的基督教教徒,当上基督教的传教士。在接下来三年里,洪秀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那本《劝世良言》,他一边根据自己的见解认知,写出了跟长篇打油诗一样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改邪归正》,一边从身边亲人和街坊邻居入手,正式展开了他的传教布道事业,结果——他的亲人和街坊邻居都认为他是一个神经病。


  从年,忙了三年的洪秀全几乎一事无成,就在这一年也就是1846年底,他得知一个中国名字叫罗孝全的美国传教士正在广州开设教会,顿时喜出望外,因为罗孝全是“洋人基督徒”,代表着“基督教正宗”,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和认可,洗礼后加入基督教,自己就是名正言顺的基督教教徒了。兴冲冲的洪秀全立刻收拾行装,赶去广州见到了罗孝全,两人进行了长谈,但两人对话犹如鸡同鸭讲,洪秀全眉飞色舞地叙述自己的那个怪梦,声称自己正是上帝耶和华的次子,还说西方人的上帝跟中国古籍中的“皇上帝”其实是同一个神。罗孝全听得莫名其妙,觉得洪秀全对基督教和《圣经》的基础知识都搞不清楚,于是他拒绝给洪秀全进行入教洗礼。就这样,洪秀全当上基督教传教士的梦想跟他考中秀才的梦想一样,也破灭了(夏华想吐槽那位罗孝全传教士:“你丫的给他洗礼入教又怎么了?让他从此安安心心地当一个满嘴上帝阿门的传教士不好吗?非要拒绝他,搞得他去造反了,害得我们中国死了多少人啊!”)。


  就在洪秀全第二次丧失人生目标从而陷入无尽茫然时,他创建的拜上帝会却意外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搭档: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的身边必然有一位足智多谋、能掐会算、半人半仙的谋臣,最典型的就是刘备和诸葛亮,除此之外还有李世民和魏征、宋仁宗和包拯、朱元璋和刘伯温等等,就连《水浒传》里的宋江都配有一个“智多星”吴用(并且吴用也是落魄书生、教书先生出身)。洪秀全当然谈不上雄才大略,但他身边确实也有这么一位“谋臣军师”,此人就是冯云山。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同乡好友,家住洪秀全家官禄?村两里外的禾乐地村,也是汉族客家人,比洪秀全小一岁,两人自小认识,关系很密切,并且冯云山也是一个屡试不中的落魄书生,也在村里私塾学堂里教书混饭吃,洪冯两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但两人又有很多不同处,比如,冯云山比洪秀全稍微有钱一点,冯家田地也比洪家多出不少,洪秀全身上有一股“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气,冯云山则不然,估计因为他家境比较好、衣食不愁、考秀才压力不大,不需要全身心地死读孔孟典籍,所以他在读圣贤书外还读了很多杂书,涉猎广泛、博学多闻,在天文、地理、兵法、农耕、相术、占卜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1837年,洪秀全得到《劝世良言》并且做了丁酉异梦,冯云山自然是第一个知道的,当时的洪秀全对此还不怎么放在心上,但冯云山兴趣浓厚,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人看了洪秀全的书、听了洪秀全的梦,一个是洪秀全的远亲族弟洪仁玕,另一个是洪秀全的表兄、也是落魄书生和教书先生的李敬芳。后来,洪仁玕因为年龄小,被家人管束严格,“不许参加乱七八糟的活动”,暂时离开了洪秀全和拜上帝会,李敬芳则从别地传教士那里得知“上帝是身穿白袍的”,从而怀疑洪秀全在梦中见到的“身穿黑袍的天阿爷”不是真正的上帝,而是魔鬼撒旦伪装的,所以放弃追随洪秀全和拜上帝会,因此,在洪秀全创建拜上帝会早期活动中,冯云山是洪秀全最得力的也是唯一的助手。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应试不中,彻底放弃了这条路,不再信奉孔孟儒家,冯云山极力支持并且对洪秀全进行不动声色的暗示和怂恿,让洪秀全下定了决心,两人一起踏上了传教布道、发展拜上帝会的道路。一开始,洪冯两人在广东老家发展,结果处处碰壁吃瘪,洪秀全灰心丧气,冯云山颇有头脑,他分析,广东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好,但老百姓勉强还能吃上饭,所以难以让他们信奉天阿爷,必须要去更穷的地方去,也就是广东邻省广西,并且洪秀全生母王氏就是广西人(广西省贵县赐谷村人),洪冯两人到广西是有亲戚可以投靠落脚的。听了冯云山的分析和鼓励,洪秀全恢复了一点信心,两人带着洪冯家族的几个亲戚族人,离开广东,一路辗转去了广西。


  洪冯到了洪秀全生母王氏老家广西省贵县赐谷村后,得到了洪秀全表兄王盛均、王盛爵五人以及表侄王维正(王为正)等亲戚的欢迎,两人安顿好后在赐谷村展开传教布道、发展拜上帝会的活动,确实稍有起色,吸收了一二百名会员信徒,因为正如冯云山分析的那样,广西比广东穷得多,宗教活动很有市场,然而,好事多磨,洪冯的传教活动触犯了当地士绅豪强的利益,不但再次碰壁吃瘪,还吃了官司(洪秀全表侄王维正受到牵连,死在了监狱里)。对此,洪秀全再次丧失信心,加上表亲家实在太穷,难以长期养着只传教不干活的洪冯等人,使得洪秀全萌生了放弃念头并且还跟冯云山吵了一架,最后,洪秀全离开广西、返回广东(回家后写了那些长篇打油诗以及去了广州见到了罗孝全),而那几个跟洪冯一起来的亲戚族人也都丧失信心,也都走了,只剩下冯云山一个人还留在广西。


  跟意志力不坚定、动不动就放弃的洪秀全不同,冯云山是一个毅力坚忍、性格刚强的人,并且他的宣传能力、策划能力、动员能力都堪称一流高手,面对孤身一人在异地他乡的艰难处境,他没有放弃,他同样离开了赐谷村,但没有也回广东,而是跑进附近的紫荆山山区(紫荆山在桂平县境内,金田村在紫荆山中,山人村在邻近平南县境内,赐谷村属于贵县也就是后世的贵港县。桂平、平南、贵港三县同属于贵港市)。紫荆山方圆约270平方公里,群山环抱、地势险要,远离县城集镇,广西省是偏远地区,紫荆山又是广西省腹地的山区,因此这里是不折不扣的“天高皇帝远”,清政府和地方官府在这里的势力几乎就是真空。全山区居民总计5000余人,几乎都是客家人,几乎都是穷苦百姓。在紫荆山山区内,冯云山脱下长袍,放弃读书人的身份,当上苦力劳工,从而很快地跟当地的穷苦百姓打成一片,在这里,拜上帝会的事业得到了井喷式的真正的大发展,因为冯云山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的努力,一个又一个后来成长为太平天国核心高层的草莽豪杰被冯云山遇见、相识、吸收进拜上帝会。紫荆山面积很大,但不是处处都适合居住,冯云山活动的地方主要是属于紫荆山范围的鹏隘山一带,鹏隘山在后来太平天国的官方文献中被称为“平在山(平而山)”,在平在山一带加入拜上帝会的骨干人员自然是太平天国最早的元勋,后来不管是死了的还是活着的,都得到太平天国的高官厚爵。众多豪杰中,第一个人叫卢六,第二个人就是杨秀清。


  进出紫荆山必须经过山脚下的高坑冲村,年轻人卢六就是高坑冲人,冯云山在高坑冲村逗留期间认识了他,卢六被冯云山的气度和学识所打动,立刻加入了拜上帝会,成为冯云山第一骨干。卢六是本地人,因为他的穿针引线,冯云山认识了杨秀清,也认识了萧朝贵等人。


  杨秀清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祖籍广东,出生在广西紫荆山一个小村庄,也是汉族客家人,是典型的“根红苗正的穷苦百姓”,五岁丧父,九岁丧母,靠伯父杨庆善抚养长大,洪秀全、冯云山家里好歹有田,他家里连田都没有,自然无法种地糊口,因此当了烧炭工,过着饥寒交迫、受尽人间冷暖的日子,从来没上过学念过书,大字不识几个,但是,他天性精明强干,坎坷艰难的出身让他成长为一个深谙世故、善于交流并且号召力很强的人,是紫荆山上千名烧炭工的“精神领袖”(因为当了“带头大哥”,所以杨秀清虽然是穷人出身,但他手里还是有几个余钱的,使得他可以“为人豪迈,经常热情接待江湖朋友”),另外,他虽然识字很少,但他尊重读书人、很擅长学习,最爱听说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都被他记得滚瓜烂熟,就连《孙子兵法》也略通粗晓,因此颇有谋略心计。


  (https://www.bqwowo.cc/bqw164165/8420946.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