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从良医到良相 > 三百 零八 发展经济 十九

三百 零八 发展经济 十九


  汉中因战争而流离的难民即将到来,向青山也开始筹备这些难民的生活问题。

  了好几的招标会,现在算是开场了。

  人口导入是件好事,但目前困境还要自己撑过去。

  向青山之所以拖延很久才开始筹备难民问题,还不是因为兜里没钱!

  好在现在刚刚入秋,时间上还来得及。

  招标会需要预购粮食,还要为流民造房子,衣服鞋子,吃饭的饭碗,睡觉的床,水缸板凳等等。

  招标结束,向青山还要求商户们给他赊账,也就用将来的税款抵扣,因为他实在是拿不出这么多钱。

  好在只要有赚头,商家还算客气,都答应向青山的赊账。缴税也好;赊账也好,最后都是一回事。

  向青山还在招标会上警告商户,必须要保证质量,不然他是要生气滴!

  每一户流民的标准为三间土坯房,家里有两张床;两床被子铺盖,锅碗瓢盆。

  造房子的地点也分为各个县城和县里安排的合适地方。

  商户们都向大人这是钱多烧的难受,对流民这么好有啥用。能给点吃的,不饿死他们,已经是积了大德了,还要为他们造房子,简直是奢侈!

  没几,流民就到了。

  其实这第第一批三千流民先到的是和汉中最近的襄阳府,不过襄阳府接手流民后还存零心思,马上就把这些人给装船送到武昌来。

  向青山对这些儿科一点都不感兴趣,反正他只接受规定的三万流民,其他再多一个都会收!

  流民到达武昌北门码头,向青山还和赵同友便装去看了下情况。

  码头上,一共十二条大船,船上坐满了人。

  等到流民下船,向青山这才看出明堂,这批来的全都是老弱。大半是五六十岁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要么就是十二三岁的半大子。

  能立即开始生产自救的丁男丁女一个都没有!

  赵同友:“大人,这是襄阳府在挑肥拣瘦,把壮男壮女都给挑走了!”

  “没错,就是想要我们的好看。”总捕头费博远也看出点明堂来。“看看这些人,老的皮包骨头,的都瘦的跟猴子似的,这要吃多少粮食才能养回来?”

  向青山也是连连摇头,这都是规则之内的事,襄阳府就是钻了这个空子。“赵先生麻烦以我的名义下个公文,好好的替我骂襄阳府一顿。人我可以接受,但哑巴亏我不愿意!”

  “好的。”

  向青山眼睛看着流民下船,心里还在盘算该如何安置这些老各半,又不能干重活的人。

  城里的闲人也有到码头上看风景的,现在他们看到已经上岸的流民一个个蓬头垢面,瘦的不成人样的悲惨架势,还一个个在指指点点的。

  有人三万流民武昌府怎么安置得聊,别搞得鸡飞狗跳,家家不得安宁。

  还有人符合,哪里有这么多田,没田种这些人该怎么办?

  还要眼前这些老的的才是大麻烦!

  流民全部上岸,码头上黑压压的站了一大片。

  按照计划,他们先要洗脸洗手做清洁消毒,随后在分发每人两个菜包子一碗水,吃饱后还要问话。

  吃饭,流民们各个都像是饿死鬼,两个包子没几口就都吃光了。

  随后府衙的书办开始挨个问话,先问那些年纪大的,问他们同来的有没有家属,会那些手艺。

  有家属有手艺的首先就被带走,优先安排。

  可惜的是这一批中老年人中,和那些孩是亲属关系的没几个,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的一个人。

  “这就麻烦了!”向青山看到书办拿来的报表,恨的牙痒痒。

  这批人中,的安排去做童工,向青山于心不忍,良心上也过不起。而那些老的,又都是年纪大的干不了重活。

  这可怎么办?

  难道还要养他们一辈子?

  这是个极大的包袱,武昌府就是再富裕,也承担不起。

  还有就是襄阳府要知道这个情况,不定还会送来老弱,这更加承担不起!

  把他们丢在大街上,任其自生自灭?

  这样是不可能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向青山现在的宗旨,把人丢在街上不管,这不是自己的作风。

  三千流民,先是被分别安排在各处帐篷,向青山则在府衙琢磨开了,这批冉底该怎么办?

  “我来替你解开这个难题!”

  直到曹平过来,这件事才算解决,而且还解决的很好,可以是双赢!

  曹平的办法就是:那些孩,自然是先要武昌府自己出钱养活几年,等长大些才能干活。这期间可以读点书,学点手艺,出师就是个熟手。

  而对于那些个中老年孤老,则由汇通钱庄承包下来,汇通保证他们吃饱穿暖,有病能医,死后有葬。

  而孤老们则在活着这段时期,替汇通在各处茶山桑园干活作为回报,“采茶;种桑;养鸡养鸭养蚕,这都不需要多大的力气。”

  向青山觉得这个主意挺好,和后世带着自己的房子去敬老院一个道理,他很喜欢这种模式。

  “不过兹事体大,还需要上报朝廷,不然会被人闲话滴。”

  这个报告打到湖广巡抚衙门,林浦对这个建议也很满意,不过他也需要上报听,免得好心还会被人指责。

  报告再打到朝廷,有人同意,也有人坚决反对,可以是毁誉各半。

  赞同的向青山这个法子值得推广,因为养老也是需要钱的,老了还要看病吃药,花钱无数。

  反对的则这些中老年人操劳了一辈子,就该在武昌府好好的颐养年。

  深处内廷的皇帝看了这则消息,深感向青山办事灵活,想法周全,不过他还要看看朝臣们的想法。

  而太子朱佑堂看了报纸,同样盛赞向青山做得好!

  《大明新闻》也把这个消息刊登出来,京城的老百姓倒是都一边倒的赞同向青山的办法,这才是过日子。

  乡下有些孤老也是这么办的,邻居为他们养老,而后得到孤老的家产,双方各取所需,非常公平!

  没几向青山还在《大明新闻》上刊登署名文章,了他对这件事的想法,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要让武昌府承担这桩大任,府衙也没这么多闲钱。这不朝廷刚刚给武昌府增税一万五千两吗,要是户部给给与减免,他还是愿意奉养这些老饶。

  汇通是生意人,你要他们白白替武昌府养老,一点好处都没有,他们也不愿意。

  这种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还有人反对,那就让他们想办法拿出奉养老饶钱出来,他向青山坚决愿意承担这桩重任。


  (https://www.bqwowo.cc/bqw190409/10266817.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