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铁血山河之龙武天下 > 第215节 祭孔尊儒

第215节 祭孔尊儒


  大年初五,夏华在曲阜孔庙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

  典礼十分盛大,并且充满了原汁原味的古风,包括夏华在内,所有人都身穿传统的汉服,典礼过程也严格地遵循了古典步骤,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的庙堂祭祀乐舞。乐、歌、舞都是紧紧地围绕着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都达到了“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中和位育”之谓。该典礼最重要的议程是“三献礼”,作为主祭人的夏华,先整衣冠,再洗手,最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并且鞠躬作揖时需得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所谓“三献”,即初献、亚献、终献。初献物为帛爵,帛是黄色丝绸,爵是仿古酒杯,由正献礼仪人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祭文。

  孔子第七十四代嫡长孙、世袭衍圣公孔繁灏和两广名儒郑献甫分列夏华身后左右,担任正献礼仪官。在帛爵被供奉到香案后,夏华虔诚肃立,开始宣读左孝琪帮他写的《祭孔圣文》:

  “天地设位,人在其中。

  天行刚健,地道宽弘。品物流形,化育功隆。人禀五常,灵秀所锺。

  法天之德,效地之用。赞之参之,与之同功。唯我夫子,博通世务。

  上应天时,下顺风土。远宗尧舜,近法文武。删述六经,以教生徒。

  循序而进,孜孜矻矻。成德达材,栽培无数。仁道思想,众德汇涵。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推己及人,是为其方。礼以行之,益加发扬。

  华夏文明,赖以发皇。驯致大同,协和万邦。与时俱进,弥足珍贵。

  集圣大成,出类拔萃。其所成就,卓越崔巍。典型既在,吾谁与归。

  万民景从,仰承教诲。千秋万世,永蒙遗徽。恭逢圣址,我心欢畅。

  秉持诚意,其喜洋洋。载歌载舞,俎豆馨香。奉承而进,伏惟尚飨。”

  宣读完毕后,夏华带领着所有参祭人员一起向孔子像五鞠躬,齐诵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写的《孔子赞》: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习礼观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时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接下来的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程序和初献相当,同时,现场歌舞大作,磅礴大气、震撼人心,所有参演者都身穿先秦时期古装,愈发显得古朴、庄严、凝重,以此展现“千秋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夏华举行祭孔大典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政治正名,收拢天下读书人的心,二是为恢复华夏传统文化而尽心尽力。站在孔子像前、进行三献礼、念诵《祭孔圣文》和《孔子赞》时,夏华的心情是虔诚的、庄严的、毕恭毕敬的,因为他是真心地尊敬孔子的,并不是故作姿态。在后世,很多人都厌恶、鄙夷、排斥孔子以及孔子创办的儒学、儒家、儒教,甚至对其进行各种口诛笔伐,搞得“骂孔子”简直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儒学也成了“迂腐、虚伪、软弱”的代名词,不管有理没理,骂孔子肯定是没错的。对于这种思潮,夏华是不敢恭维的,他想问问那些骂孔者:你们有几个人读过《易》、《诗》、《书》、《礼》、《春秋》?恐怕没有吧?你们有几个人能准确说出孔子出生在哪一年、去世于哪一年?恐怕没有吧?你们骂孔,其实只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而已,你们想要通过骂孔证明自己“思想独立”“拥有先进的现代思想”,然而,你们越是骂孔,越是反而证明你们没有独立思想。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某个人从来不认识、不知道、不了解张三,但他听到李四、王五等人慷慨激昂地痛斥张三的各种不是,于是乎,自然而然,此人也厌恶张三这个人了,可他根本不认识、不知道、不了解张三。孔子也是一样。骂孔子的人,都自认是“爱国者”,他们认为孔子学说是封建君主奴役愚弄人民的工具,他们认为孔子学说阉割了汉人的血性,他们认为孔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科学、文艺等诸多方面一直迟滞不前的罪魁祸首…等等,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君王其实是用商鞅的那套法家思想即“驭民五术”统治天下的,只不过披上了儒家的外皮,导致儒家白白地背了上千年的黑锅;

  其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从西汉开始的,那么,汉朝很弱吗?当然不弱!汉朝军功之强是世所公认的,“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更是汉朝军人向全世界吼出的武威宣言。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要求军官必须背诵儒家经典的朝代,东汉军事武功之强,完全不逊于西汉,就算东汉末年内乱了,东汉军队和东汉之后一分为三的魏吴蜀军队照样吊打周边异族。曹魏名将夏侯惇“拔箭啖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夏侯惇在眼睛中箭后,为什么拔出箭头把眼珠子吞下?他当时喊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这句话正是源于儒家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显然,作为东汉末年人的夏侯惇,也是饱读儒家典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据史料记载,夏侯惇一生虽然多在军旅,但仍然不忘治学,经常亲自迎师,虚心求学。夏侯淳当时能学到的东西,无非还是以儒学为主),但他却堪称“血性十足”。就算保守地讲,即便不能把两汉军功之强归功于儒学,但起码必须承认,尊奉儒学并没有阉割两汉时期汉人的勇武血性,汉人仍然强。

  第三,纵观中国历史,除了洪秀全时期的太平天国,排斥儒学的只有西晋,西晋是什么德行,已经无需多言。从地域上讲,湖南、四川、江南地区是受儒学影响最深重的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的“血性”是全国最弱吗?恰恰相反。宋朝时,湖南的岳麓书院是宋国四大书院之一,元军入侵时,岳麓书院里那些饱读孔孟圣贤书的儒生们全部战死,无一人幸存,更加无一人投降;抗战时期,湖南人和四川人的表现是全国有目共睹的;至于江南地区,是中国历朝历代出状元、出进士最多的地方,江南地区读书人多,被认为“文弱如水”,但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便是发生在江南地区,这些地方为什么会遭到屠杀?不正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拼死反抗、血性十足吗?除此之外,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江南一直都是中国最富裕、商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二字。儒学对中国人的“毒害”,到底表现在哪里呢?中国近代革命史被称为“广东人出头,湖南人出命,江浙人出钱”,如果儒学真的只会培养出没有血性、没有骨气、奴性十足的穷酸文人,中国近代革命又为何源于这些深受儒学“毒害”的地方呢?

  孔子被尊奉为“圣人”,被历朝历代推上了“神坛”,除去这些光环后,客观地看待孔子,孔子仍然是一位伟大的先贤。孔子诞生在一个被他感叹为“礼崩乐坏”的时代,那时的中国处于春秋时期,即将进入更加混乱的战国时期,为了争权夺利,中国人变得越来越不择手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伐也变得越来越无所不用其极,越阴险毒辣的手段越有效,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反而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可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如此的社会趋势,不正是“野蛮倒退”吗?孔子希望世人可以恢复周朝时的礼制,何错之有?看看后世,后世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时期,就算干打仗这种最不文明的事也变得“文明”了,还特地搞出《日内瓦公约》、《国际战争法》之类的东西,规定“打仗到底怎么打才符合人类文明精神”,比如,不能虐待、折磨、屠杀战俘,不能对敌方伤员下手,不能伤害敌方医疗人员,不能伤害平民等等。西方人的这些东西在很多中国人看来,简直就是“迂腐可笑”的,同时,孔子的很多东西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也是“迂腐可笑”的,两者都是“迂腐可笑”的,这是不是说明了某个深层的东西?到底是很多中国人的思想错了?还是西方人、孔子错了?事实已经证明,西方人虽然“迂腐可笑”,但却是文明的、先进的,那么,孔子呢?儒学呢?

  孔子教导世人“礼义廉耻、仁孝信义”,哪里错了?可以试想,在非洲的某个原始部落,民智处于蒙昧状态,人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不知礼义廉耻和仁孝信义为何物,就像动物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了一个先贤人物,教导大家“礼义廉耻、仁孝信义”,不伟大吗?原始部落是这样,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也是这样,那时候的中国哪有什么“文明精神”可言,那时候的中国的野蛮、落后、愚昧是后世中国人难以想象的。正因如此,孔子才成为了先贤,他在一片野蛮中高举文明大旗,竭力地呼吁、引导、带领人们走向文明。

  孔子一直倡导“四书五经六艺”一起发展,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知书达理,乐是陶冶情操的音乐,射是骑射武功,御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是修身养性、提升功底的书法,数是算数,还可以引申为数学、理科等,试问,哪里错了?儒生岂是死读书的穷酸文人?后世儒生如果严格遵循孔子的教导,“骑射”就不再是游牧民族的特长。

  孔子和儒家真是没有血性的?非也!孔子生在大乱之世,他不可能对战争的残酷性毫无了解,更不会像佛教徒那样“任人宰割”,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虽然是文人,但也接触过战争,不过,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毕竟没几个人当过军事高官,打的仗很少,被记载下来的就更少了,唯一被确定的是“平定公山费人之乱”,这是孔子参加和指挥的战事,并且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场战役印证了孔子的思想:提倡“礼”,但不忘记“武”,所以他采取的战术是“先礼后兵”。在孔子之后,他的学生冉求成为鲁国军队指挥官之一,率军上阵击败齐国的进攻,鲁国正卿季康子在事后很惊奇地问他的军事指挥才智是从哪里学来的?冉秋回答“是老师孔子教的”。鲁定公在位时,孔子曾经得到过重用,当时,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孔子作为鲁国官员一起参加,齐国国君齐景公准备趁会盟时,找夷族莱人挟持鲁定公以此强迫鲁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双方图穷匕见时,孔子十分镇定勇敢地带领士兵们保护鲁定公,同时义正言辞地训斥齐景公,他说,齐鲁两国本是友邦,齐国怎么能做出如此违反道义的事情呢?更何况,齐国人鲁国人都是华夏人,怎么能引入外族蛮夷插手华夏人的事情呢?齐国就算阴谋得逞,也是胜之不武,必遭天下耻笑。齐景公被孔子训斥得十分羞惭,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孔子又趁热打铁地据理力争,迫使齐国归还了被占的鲁国土地。通过这件外交事件,孔子的正气形象可谓无限高大,并且,他还拥有着强烈的“华夏正宗”思想,不得不说,这种思想也是十分先进的、大义的。后来,齐景公送给鲁定公几十个齐国美女,鲁定公因此而沉迷女色、不思进取,孔子拒绝了鲁定公送给他的美女,怀着对鲁定公的失望,放弃当官,带着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

  中国几千年来,英雄名将辈出。能够成为名将的人,基本上都是能识字的,只有能识字,才能饱读兵书。既是识字,毋庸置疑,那些名将在接受初期教育时自然是以孔孟儒学为主的,但他们没有血性吗?投笔从戎的班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有句古话人尽皆知,叫“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在法治时代自然是不能遵循的,不过,这句“血性十足”的话是谁说的呢?没错,是孔子说的。

  在后世,有句话特别地招人痛恨,那就是“以德报怨”,很多人以为是孔子说的,并且因此而认为孔子和儒学是“没血性的、窝囊的、迂腐的”,实际上呢?孔子根本没有这么说,他说的是“以德报怨,不仁”“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翻译过来就是:用善行回应恶行,是不正确的,如果用善行回应恶行,那么,用什么回应善行呢?应该以牙还牙地回应恶行,以善行回应善行。

  孔子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不伟大吗?在以前,接受教育只是贵族的特权,平民想要接受教育,那是天方夜谭。

  孔子本人出身贫寒,但他的祖籍身份不是平民,而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六代祖孔父嘉爷爷的爷爷弗父何本可成为宋国国君,但他认为弟弟更适合当国君,因此让位给弟弟,如此做法,已然有两千多年后华盛顿之风。尽管出身贫寒,但孔子人穷志不短,他发奋苦读,家喻户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便是他提倡的学习之道,这句话有何不对呢?恰恰相反,这句话正确至极。为了学习古代官制,孔子向郯子虚心请教,为了学习礼制,他向老聃请教,为了学习音乐,他向苌弘请教,为了学习弹琴,他向师襄请教…这种精神不值得后人学习吗?

  孔子是同情劳苦大众的,“苛政猛于虎”便是出自他的叹息。

  孔子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人。当时,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只要有人把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身并且带回鲁国,就能获得鲁国官府的奖励,孔子学生子贡救了几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谢绝了鲁国官府的奖励,孔子知道后,急切地告诉子贡:你错了,你做了好事后却不向官府领取奖励,虽然你自己可以得到美名,但以后别人就不敢做好事了,他们会害怕他们做了好事后领取奖励时会得到骂名,你这样做等于间接地让很多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无法被赎救了。孔子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落水者感谢子路,送了一头牛,子路不客气地收下了,孔子知道后非常高兴地说,以后人人都会勇于出手帮助有危险的人了。

  孔子的故事、言行、品德是说不完的,绝大部分都证明:他当得起“圣贤”二字。

  关于孔子、儒学、儒家、儒教,夏华想向那些骂孔的、反孔的人推心置腹地说:“你们骂孔、反孔的本意,我可以理解,你们是希望国家强大、民族勇武,这没有什么不对,这是好的,但是,你们确实误解了孔儒,你们误以为孔儒是阻碍国家、民族进步的绊脚石,认为打倒孔儒就是解救国家和民族的钥匙,所以,你们恨不得把孔儒打翻在地并且踏上一万只脚,可是,你们真的了解孔儒吗?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把骂孔、反孔当成了一种时尚,你们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千万别受到蛊惑、欺骗、利用,很多骂孔、反孔的人并不是为了国家强大、民族勇武,他们其实是为了谋取私利,达到自己的阴暗目的,披上了大义凛然的大旗,从而鼓动很多人被他们利用。诚然,孔儒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是必然的,任何东西都有历史局限性,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你们难道要求他拥有超越历史的思想吗?另一方面,就姑且不论孔儒本身,你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东西,坚持的时间长了,它就会被赋予上特殊的属性,比如西方人的基督教,基督教的黑历史是不需要多说的,不知道多少科学家被基督徒绑在十字架上烧死,西方人的‘文艺复兴’就是为了挣脱基督教带来的黑暗无边的‘中世纪’,但是,西方人在步入现代文明后,有没有彻底地抛弃基督教?没有。再比如日本人的天皇制,历史上,日本输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到美国的秋后算账,日本人提出了很多投降条件,但不断地被美国人否决拒绝,最后,日本人什么要求都不提了,只求美国人允许日本继续保留天皇制。天皇制,这套制度真有那么重要?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只有日本实行了天皇制,不实行天皇制的国家多了去了,不实行天皇制并且富强发达的国家更是比比皆是。日本人离开天皇制,不会死,日本不实行天皇制,可以富强发达,但日本人就是死活都要保留天皇制。为什么?因为,西方人的基督教、日本人的天皇制,因为坚持的时间太长,已经成为一种国家信念、民族精神,即便可以取代,也不能轻易更换,一旦更换,就会带来思想支柱的动摇乃至崩溃。中国的儒学也一样,坚持的时间长了,就不能轻易更换。那些口口声声说废除儒学便能救国救民的人,你们哪来的底气?哪来的证明?如果真的按照你们说的办,造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巨大后果,你们能挽救吗?你们能负责吗?你们有资格、有资本负得起这份重如泰山的巨大责任吗?如果国家和民族因为你们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办法而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你们就算以死赎罪,也弥补不了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的万分之一!就比如一个人,觉得烧掉大兴安岭森林更有利于国家,于是,他烧掉了,结果,事实证明根本就不是他想的那么一回事,这个人肯定坐牢甚至吃枪子,但是,他哪怕坐一辈子牢、吃一百颗枪子,也弥补不了大兴安岭森林被烧掉给国家带来的重大损失!因此,在说大话前,首先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看看自己是负得起还是负不起最终带来的后果和责任!你们的无畏,并非你们拥有勇于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勇气,而是来源于你们的无知!无知的人自然什么都没有顾虑!看看历史吧,就算无知如李自成、凶残如张献忠,都老老实实地祭拜孔子。洪秀全时期的太平天国是全面废除儒学的,结果搞成什么德行了?洪秀全声称孔儒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妖邪之说’,从而将其破坏殆尽,他的太平军所到之处,庙宇、神像、名寺、古刹、孔庙、关庙、岳飞庙、土地庙、城隍庙、道观、教堂、名胜、古迹、文物、书院尽皆遭到毁坏打砸,古书古籍要么被扔进厕所茅坑,要么被付之一炬,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加凶残恶毒,几乎毁灭了江南一带的传统文化,诸位,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左公宗棠,是震古烁今的民族英雄,你们比得了他?就算是左公宗棠,宁可当满清的奴才,也要摧毁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就是为了保护儒学,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你们的智慧能超过左公宗棠?想一想吧!”

  在后世,日本、韩国、台湾省等地都是尊奉孔儒的,这些地方落后吗?

  孔子是圣人,但他毕竟也是一个人,肯定人无完人,至于儒家学说,肯定也不是完美的,这是事实。儒学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在那种竞争力极强的时代,儒学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它的长处和优点。儒学之所以在后世沾染上不少“污点”,更多的还是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王们和听命于他们的无数御用文人的“功劳”,把儒学变成了维持皇权的东西。“弱民”,是法家的东西,不是儒家的,所谓的“弱民”,自然就是阉割民族血性,让老百姓丧失血性,方便统治,跟儒家又有多大关系呢?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也跟孔儒没有关系,科举制度是隋朝统治者创造的,创造科举制度是源于法家的“利出一孔”思想,意思是:老百姓的上进渠道只能保留一个,并且要被统治者牢牢掌控,这样,老百姓就会把心思放在如何顺从统治者的意志上,而不是把心思用于如何逆反统治者。秦朝时,老百姓想要上进发达,只能上阵打仗,于是,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参军当兵,上战场玩命;从隋朝开始,老百姓想要上进发达,只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于是,老百姓从此闷头死读书。试问,这些跟孔子、儒学又有什么关系?即便儒学本身,也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汉朝董仲舒搞出的“天人感应”第一次阉割了儒学,宋朝的“程朱理学”更是把儒学的精髓给偷天换日了。孔圣人泉下有知,也只能一把辛酸泪。

  祭孔大典结束后,夏华在孔庙内会见了数十名著名儒生文人。没有疑问,夏华会把儒学列为国学,但是,他需要去伪存真,发挥儒学的真正精华,去除历朝历代塞给儒学的糟粕和儒学本身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它关系着中国传统文明的传承和光大。


  (https://www.bqwowo.cc/bqw164165/8421155.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