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蛮族战皇 > 第26章 选拔人才

第26章 选拔人才


  在我府邸中集会的400多朝官说到了谏官的作用,体现的是要取之于民,为之与民。

  这才是正谏大夫的真实作用。

  我亦是微笑着,听着这些后来武后提携的群臣,在议论这个很大的问题。

  此前的凌烟阁旧臣只有他们的后人还有十几个,但是在这群老臣辞退告老和事实病故后,他们又保举了近百多个官员。

  按照我事实的了解,这些不过是从小不学无术,除了没有学问,也不懂得圣贤书中核心内容的草包。

  但是这些人身为贵族子弟,一个个出入大明宫庭,他们所体现的是超然在上,目中无人,而且一个个体现得更是骄横无比。

  所以旧臣保举和德能上位之间,能力和事实功绩有得彰显。

  朝中还有王族一党,兵部一党,户部一党,工部一党,吏部一党。

  唯有史部是做学问的,这个不可能形成一党。

  我的手下十几个老儒生,都是成天看书和编辑文献,他们不加入那些人的厮杀拼斗,在诸多问题上,大明宫争执不休,皇帝和武后需要问这边典籍官的意见时,他们不是装看不见,就是听不懂。

  所以我也是醉了......

  好在这种人他不坏你事,只是很文弱的读书人。还是一群60多岁的老者。

  他们此刻在武后颁布科举制度时,确是很突然的说:“好啊,大唐的盛世奇观啊。”

  这话使得在场的很多人莫名其妙,其实我心里知道,他们并没有说错。

  有眼光的,往往是博览群书,心中揽括乾坤四海的顶级文人。

  在高宗还在执政期间,武后就提高了当时大唐进士科的地位。

  其实选拔人才只有一个理由,但出身是贫是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利于选拔地方各级人才。

  当时的大唐此前的科考内容,主要是历史名家所著的经典记忆,称为明经科考。

  明经科考需要非常熟悉甚至背诵儒家经典,那家里必须得有经典。

  一般普通老百姓家里藏书少得可怜,而世家子弟则是不同,他们是历代累积,堪称满屋书箱。

  所以这种考试最初还是大大偏向于世家子弟。

  而进士科考的是文才,这固然是需要知识的积累,但更多靠的是天赋灵气。很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什么书,但子弟们靠着天分和灵气,也可以在进士科中崭露头角。

  相对而言,进士科更具有公平性。

  这样改变选拔人才的机制,能选拔出人才的范围就更广了。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之外,还有一种考试叫制科。

  制科,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不定期的一种科举考试。

  在书上有记载的唐代制科的科目,涉及的内容大概就有一百多种。

  比如说宏词博学科、邦国文经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

  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知识是方方面面。

  这一类考试不仅仅有白身——平民百姓参加制科,也包括有贵族出身的和有官职在身的人参加制科。

  考生可以找别人为他举荐,也可以毛遂自荐。

  自大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的时候可以达两千多人,少的时候也有一千多人。

  但是典籍中说最后是“所收百才有一”。

  这也就是说,虽是百里挑一,但一次制试也可以选拔出20人左右个人才。

  考试主要是考策论,也涉及经史和诗赋。

  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加官进爵,一飞冲天,即是如此。

  武则天平均一年半举行一次制举,其频率远远高于唐朝的其他皇帝。

  武则天实施的制举,好处有三。

  其一,制举的题目由皇帝出,常常是国家现实热点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有效地考察了考生的行政能力。

  其二,制举的考生范围广,不仅平民可以考,现任官员也可以考,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激发了考生的积极性。

  其三,是制举考试见效快,如果参加常科考试,不管是考中了明经了还是考中进士了,那还得接受一次选拔,制举就不一样了,只要通过了,马上就能当上官,那等于说发现了人才,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

  另外,武则天在制举中尤其重视殿试。

  武则天为了缩短和考生的距离,亲自主持殿试。

  历史上,唐朝的第一次殿试规模不大,是在显庆四年(659年),由唐高宗亲自主持的。

  690年,在武则天马上就要称帝前,她为了收买人心,亲自主持殿试,各地精英闻声而来,在洛阳云集,考生数量达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好几天。

  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深刻到以至于《资治通鉴》的记载都直接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

  说此前的一切殿试是武则天一手开创的。

  所以史料不一定百分百的尊重真实的一面,而是侧重对于统治者利益、权势的拱卫。

  武则天首创的系开创武举。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兴盛,军人的地位却相反慢慢下降了,三卫(亲卫、勋卫和诩卫)在唐朝初期曾经是被人人羡慕、升迁快捷无比的美差,却变成了“历年不迁,士大夫亦耻为之”的职位。

  唐朝初期制定的给立军功者的赏格就是勋官,但到武则天时

  代,求勋官的人越来越多,而征战则相对而言要少得多了,所以百姓发觉求取勋官越来越困难,很是辛苦,因此老百姓们都“不愿征行”。

  所以就在公元702年的时候,武则天召令天下各个州县有练习武艺的人,

  每年准许明经进士举送。头一次把武科放在和明经、进士两科相等的地位上。

  那年的正月十七日。

  武则天命令兵部主管武举。考生包括六品以下的文武官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勋官子弟,年纪已经满18岁并且已经交纳十三年“品子课钱”的人。

  考试的内容一共有七个项目: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翘关)。

  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被录取。身材魁梧、应对详明、有勇有谋的甚至可以成为统帅的举子。

  如果是文职官员则录取身高在六尺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强大勇猛并且能够统帅部队的人。

  凡是触犯命令的人,还有工商的孩子子、州县衙门的小吏,不可以参加考试。

  从此打破了只有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们才能考进士的限制,为学习武艺的人开辟了考进士的道路,体现了武则天大力推广科举并以此来选拔人才的政策方针。

  此外,武则天做了两方面的工作来增加可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一方面,人们互相推荐和自我推荐受到武则天的推崇。武则天在垂拱元年(685年)颁下诏书,鼓励人们自我举荐,无论是文武九品以上的官员或者平民老百姓都可以自我举荐。另外,

  武则天铸造的主要是为了告密之用的铜匦的青色格子却专门用来接受自荐信件。这种方法后来导致了官职不够用,于是新增了一些官职。

  第二方面,武则天开展试官制度。何谓试官呢?只要是毛遂自荐上来的人,

  或者别人推荐上来的人,为了看他行不行,有没有能力,

  就先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试一试他究竟

  有没有能力。他要行就接着当,不行那就杀头,给别人腾位。这虽然残酷,但毕竟使一些优秀的人才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总之,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面向社会选拔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委以重任


  (https://www.bqwowo.cc/bqw110128/5679240.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